当前位置: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600字六年级作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一)

我的家乡,是西安,这里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以及十分火爆的秦始皇陵,还有十分美味的陕西三宝:冰峰、凉皮以及肉夹馍。

在每年冬至那一天,人们要包饺子,这个饺子,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东汉末年时期的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冬天时期,天气非常的冷,当时的人们由于贫困穷乏,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每个贫困穷乏的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得不成样子。因为当时张仲景的名声很大,所以有很多人都上门求药,张仲景一想到他们冻僵的样子,即使上门求药的人有很多,张仲景也一一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后来张仲景制作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当时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煮熟,切碎包在面皮里,再次放到汤里煮,煮熟后捞出再舀一碗汤,放入几个娇耳,每人一份。人们吃完娇耳、喝完驱寒汤后,浑身都很温暖,耳朵气血也流通了。从那以后,吃过的百姓都没有再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发烂。所以说,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吃饺子。

首先,把面团搓成一根长条,然后分成均匀大小的面块,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四周薄的圆形。然后,拿出金品猪前腿肉,剁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肉沫,加入姜沫、料酒,酱油、盐、糖、花椒粉和鸡精。朝着一个方向搅拌至糊状,其次,把馅料放入皮中,虎口握住,用手一折,一个卖相完美的饺子就做好了,此时,拿出大锅,水灌上八分满,开中火,等水开后下入饺子,过上几分钟,饺子就好了。最后,拿出一个小碗,倒上醋,滴上辣椒油,搅拌均匀后夹起一个饺子,戳出一个小洞,把饺子放入碗中,等饺子灌满醋后,送进嘴中,醋中和了饺子的烫,肉馅入口即化,饺子皮丰富有嚼劲,十分爽口,令人吃了一个还想再吃一个。

这里就是西安,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这里,我请你吃饺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二)

在陕北,初六便是小年了。过小年不像除夕、初一那样不能出门,反倒是更热闹了。所以,我更喜欢过小年。

过小年,小年,不明思议,就是弥补初一没有的热闹。清晨,孩子们老早就起来了,攥着过年剩下的压岁钱,跑出门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在大街上东奔西跑,与小贩讨价还价。我和朋友一起跑到往常最热闹的巷子里,瞅见了一个卖糖人的小贩,询问道:“叔叔,这个怎么卖呀?”那人脸上泛着喜悦的笑容,答道:“小朋友,五块一根。”“啊,这么贵!”我们几个装作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叔叔,便宜一点呗!”那人脸色稍有些变,但立刻又呈现出笑容:“好吧,四块。我们付了钱,拿起糖人,那叫一个满满的幸福感。

过了一会,我们就拿着大包小包的吃的、玩具回到了家。正值母亲和奶奶包饺子。过小年时,按照讲究,晚上必须要吃饺子。奶奶将行好的面团搓成棍状,切成一个又一个的小褶子。奶奶又将褶子按成较厚的小圆饼,递给了母亲。母亲有将圆饼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两边薄的饺子皮。我将手洗干净,跑过来帮忙,母亲将饺子皮递给我,我却无动于衷,两手一摊,表示不会。母亲嫣然一笑,道:“都这么大了还不会包饺子?”我有些害臊,脸红彤彤的。母亲将饺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大勺羊肉馅,放进饺子皮中间,然后,只见母亲左手食指与大拇指按在饺子皮的两端,向中间卷起,使劲一按,又用右手将饺子皮封好,封时要用手指扭一下,这样做出来的饺子更好看。我不想在帮忙了,立刻跑出屋子,去和朋友玩了。

晚上,家家灯火通明,桌上放着各馅的饺子。蘸上醋汁,吃一口,醇香的醋味和新鲜的饺子味,令人回味无穷。不同于除夕,小年的晚上,我们可以早点上床睡觉。大人们在客厅打牌,打麻将,而我和朋友们就入乡随俗,滚铁环,踢毽子。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小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三)

家乡的习俗——庙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村里的人都要去南斗星君庙赶庙会、祭拜南斗星君。

这座庙是我外公亲手建造的。我外公一生信仰佛教,非常虔诚,逢年过节,都要上香祷告,行三叩九拜之礼。外公之所以建这座庙,是因为他偶然间做了一个梦,梦到南斗星君下凡,夸他一心行善,必有后福,子孙也会受到庇佑。外公非常高兴,为了感谢南斗星君的大恩大德,就为南斗星君建庙,才有了现在的南斗星君庙。妈妈说,南斗星君掌管寿命长短,人们拜南斗星君也就是希望自己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正月十四,舅舅带我去镇上买香纸香钱。两个路边都是卖香纸香钱的小商小贩,各种各样,村里人都在买香纸香钱,有的在问老板一袋多少,有的在打量哪个比较实惠。看到这些,我心想:村里人准备的那么隆重,明天一定很热闹!我们也买了香和纸钱,为第二天的庙会做好了准备。

正月十五,我们村里的人都到庙里去拜,热闹得很,有念祷告的,有排队上香的,有烧纸钱的,络绎不绝。

拜南斗星君是一个重要的仪式。拜的时候点燃三根香,两手的手指碰在一起,手指中间的缝隙就用来夹住香,90度鞠躬3次,每一次闭上眼睛再鞠躬,以表示尊敬。三根香要一起点燃,我问妈妈三根香分别代表什么?妈妈指着南斗星君雕像,说道:“一,对天的敬仰,希望自己的生活风调雨顺;二,对地的敬意,希望自己的庄稼更加丰收;三,对老祖宗的感谢,没有老祖宗的根基,就没有我们如今富足的生活。”我也去拜了拜,心里想:如果南斗星君能在梦里找我并告诉我,我会长命百岁,平平安安。那得多开心啊!拜完后可以拿桌上一个糖或水果,据说吃了无病无灾。

人们喜欢把美好的心愿寄托在神灵之上,因为他们希望神灵能帮他们实现愿望——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就是村里人的最大心愿。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四)

我的家乡在祖国的南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湖南,而我生活的城市,特产是臭豆腐。大家猜到了吗?对,就是湖南的省会——长沙。

长沙在我心目中是个大城市,大城市非常美丽,美丽就注重完美,所以,农历正月二十六就有一个“洗浴日”。顾名思义,这一天所有的人和物,都要去水里走一趟,也就是代表着所有能过水的,比如:床、被子、桌子、衣服、猫和人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我是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长沙伢子,所以,每逢过年,无论那天星期几,无论那天天气如何,我们一家人都要轮流洗一个干干净净、舒舒服服的过年澡。妈妈说,我们要把身上的晦气,还有平常我的“速洗”留下来的污垢都要彻彻底底地清洗掉,以用来迎接新的一年。妈妈也会在这一天,把我们换下来的衣裤、用过的毛巾等全部都洗完,所以,妈妈们通常都会在今天忙到很晚!

今年对于我比较特别,过完年又是鼠年了,我就是属鼠的,妈妈把提前为我准备好的大红色的内裤和袜子在洗澡后让我穿上,妈妈说,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风俗,本命年身上穿戴正红的物件,能辟邪。其实,每次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都会让我有一种清爽的感觉,今年除了清爽,似乎多了一点庄重。

虽然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拥有很潮新思想的人,但是他们都还坚持保留了一些传统的习惯,比如除夕夜守岁,这一晚,爸爸不再坐到电脑前,妈妈也不再端着IPAD,会一起坐到电视机前,不再看点播节目,而是一起围坐火炉、打开电视直播,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跟着春晚现场的观众一起,或哈哈大笑,或潸然泪下,或怒气冲冲,或掌声如雷。我会认为这是一年里幸福感爆棚的时刻。我想,这时候大家都会掏出手机,拍下一张全家福,把它保存起来,永远不会被删掉。

这就是长沙,我的家乡——有特色风俗,且所有家庭都幸福美满的长沙!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五)

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一样,长沙的春节也是十分热闹。和北京的习俗也是大同小异,不过长沙春节的一些习俗,还是比较耐人寻味的。

长沙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才算正式开始。虽然在腊月初八也做腊八粥,可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习俗。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大人们会做一桌丰盛的饭菜。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过了二十三,大人们开始购买年货,孩子们也会跟着一起去,他们会买自己中意的玩具、书籍、零食……

到了二十七、二十八,大多数人都回到乡下。小孩子们拿着压岁钱去买各种花炮、零食。在这些人小鬼大的孩子们间,还流行交换花炮与创造新玩法呢!有一款名叫“烟雾弹”的花炮比较热门,点火后,它就会迸发出各种颜色来。要是一次点火五七个,天空就会被绚烂无比的颜色所渲染,用九彩神光来形容它绝不过分。

大人们则会在大门前贴对联和福字。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横批在上面,福字则贴在中间,贴福字据说是为了赶走穷神。在长沙,家家户户贴财神。

到了除夕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在下午三四点钟就赶做年夜饭了。要是附近有亲戚朋友,就会一起到年夜饭做的最丰盛的一家去凑热闹。在除夕这一天要守岁,可是许多人都不喜欢守岁。有趣的是,这天晚上,有的人打牌、有的人看春晚,不知不觉就过了零点。

大年初一要说吉祥话,最传统的是:“祝您新年好。”遇到大人和小孩有不同的说法。如果遇到的是老人一般会说:“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如果遇到的是正在读书的小孩,可以说:“祝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如果遇到的是在工作的大人,可以说:“祝您工作顺利,升官发财。”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他每次都和学校的开学典礼在同一天,元宵都不那么香了。

长沙的春节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彻底结束,孩子们和大人们又进入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六)

文陈董洁

腊月二十三这个日子,让大人更忙乱一些,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一大早,大人们就干脆利落地下床忙活,可孩子们也一改原来赖床的习惯,干脆利落地下床看大人们忙活,趁机偷拿点糖吃。

我就是这么个孩子,缠着奶奶要糖,奶奶却总是笑呵呵:“不急啊!等我忙完!”我听了这样的泄气话,一屁股坐在门槛上,嘴嘟得高高的。

奶奶的双手像是两只上下飞腾的白鸽子,肉馅和饺子皮在她手中成了一个个挺着大肚皮的元宝饺子,我看着看着,嘟着的嘴也不由得放了下来,越张越大,能吞下整个鸡蛋。

奶奶果然不出一会儿就包好了饺子,拉着我出去买糖了。

一上街,眼前五彩缤纷一片,好看极了:白的水仙花,红的大灯笼,闪着光泽的糖葫芦,热气腾腾的面条……琳琅满目。到了卖糖的摊子前,口水更是止不住了:万字糕、麻芝、金钱饼、灶公灶嬷饼、炒米,芝麻等等等等,每一样都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啊!

奶奶不仅买了糖饼,还买了一个花面具给我,说是戴上后免灾去病,躲避瘟神。

回到家,奶奶又张罗着忙起来,红盘里装满糖饼,红杯中倒入美酒,糖饼粘牙,美酒醉人,灶王爷吃下喝下就不会向玉帝汇报家中坏事了。奶奶叫我和她一起拜拜灶王爷,我愣愣地看着那画着神像的纸,忍不住问:“这不就是一张纸吗?”奶奶拍了下我的头,轻声道:“不能乱说!”说着往我嘴里塞了颗糖,我一边舔着糖,一边想:“没想到糖不但粘灶王嘴,还粘小孩儿嘴哩!”拜完灶王,奶奶将旧的灶王像带到屋外烧了。

我却是很疑惑:“刚刚不是还在拜吗?怎么现在就烧了呢?”奶奶解释着:“那是因为灶王吃完糖要回到天上去啊,要去找玉皇大帝汇报呢!”原来是这样啊!我哈哈笑了起来。

腊月二十三,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是一个甜蜜的日子,是一个幸福的日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之间,春节又来了。

过春节,杀年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杀年猪是汉族的传统习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说叫“杀年猪”。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月就杀猪”等。

这不,一大早起来,我就听到了狗叫声,我急忙穿好衣服,来到门前的空地上,只看见爷爷、爸爸、叔叔等人正守在猪圈门口旁,几条狗在后面跟着,发出欢快的叫声。这时,我看见奶奶拿着一颗鲜嫩的大白菜放在猪圈门口,并打开门,那猪寻着气味找到了大白菜,闻了闻后便大口大口着欢快地吃起来,爷爷等人突然冲了过去,给大肥猪来了个突然袭击,大肥猪措手不及,最终还是被抬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大板凳上。

大肥猪还在不停地挣扎,可奈何这绑的绳子太牢固,不久后,它被放弃了挣扎。这时,爷爷拿一个大桶和一个大盆,还有一些刀具。爷爷把桶放在猪的脑袋下,然后用刀刺向猪的喉咙部位,顿时鲜血直流。我不忍看下去,便转过头,等我再转过来时,那个桶里已经装满了猪血,猪也已经断气了。

接着便是洗猪了:先把猪放在大盆里,再把热水倒在里面,然后再用两把卷型的钝口的刀具,只见爷爷、爸爸每人拿起一把这卷型的钝口刀具,都快速地开始剐褪猪毛来。在一声声剐猪毛的声响后,雪白的猪身渐渐露出“真面目"。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猪的褪毛工作就完成了,然后几个成年人又合力将一身“清白”的猪放回板凳上,开始开膛破肚,我一看要把猪的肚子划开,便又有些不忍,便回屋里看电视了。

等我从屋里出来,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正准备送进厨房。

晚上,我吃着美味绝伦的红烧肉,感受到年味渐浓,感叹着家人一年辛劳的付出真是值得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八)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激越的鼓声、铿锵的口号伴随着阵阵波涛声,在西溪湿地的洪园中响起——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大赛又拉开了序幕。

相传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楚国人非常不舍,纷纷划船拯救,赛龙舟的风俗由此传承了下来。不过,赛龙舟的历史其实远不止一千年,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记载,早在屈原投江前一千多年,赛龙舟的习俗便已在吴越水乡出现,目的是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风调雨顺,消除当时常见的水旱之灾。

迄今为止,龙舟赛已成为杭州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初夏时节的洪园,莺歌燕舞,绿柳成荫,平时宁静的湿地公园此时人声鼎沸,人人都希望一睹龙舟健儿的风采。站在江边,光是看一眼龙舟蓄势待发的样子,听一回隆隆的鼓声,你便会一下子心潮澎湃起来;赛事还没打响,江边就沸腾了。比赛开始的一刹那,所有龙舟犹如万箭齐发,朝着同一个目标驶去。过了一段时间,龙舟之间渐渐有了差距:为首的龙舟信心满满向前挺进;中间的龙舟不甘示弱,努力超越前方的对手;末尾的龙舟也毫不灰心丧气,奋勇向前。船上、岸边的每个人都沉浸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呐喊、欢呼此起彼伏。

眼看一条条各式各样的龙舟点缀了宽阔的江面,真令人欢饮鼓舞。那么,为什么要选择龙作为船只的装饰呢?因为龙有着驱邪、避灾、祈福的寓意,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几年前,我曾带美国的Nick哥哥去洪园看龙舟赛。当得知赛龙舟的悠久历史时,他惊讶地睁大了蓝眼睛:“太了不起了,要知道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多年呢!”我的心里不由升腾起满满的自豪和骄傲:是啊,龙舟的昂扬鼓声已经响彻了两千多年,回荡在空旷的江面上,也萦绕在家乡人民的记忆里;它传递的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追逐梦想!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九)

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天还没亮就听到从阳台传来“哗啦啦”的声响,我揉着惺忪眼,问:“奶奶,今天为什么起这么早?”奶奶耐心的跟我讲着:原来玉龙降雨犯了天规人们为了救玉龙想到这个办法,然后就约定二月二吃炒豆了。

弟弟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阳台,两手抓了一把黄豆,飞似跑到厨房,“哗啦啦,哗啦啦”豆子们像一群可爱的天使飞入盆中。一切准备完毕。接下来就该奶奶大显身手了,油热后,奶奶将盆中的豆黄豆倒入锅中,“叮咚啪”这声音该是世上最奇特的了。黄豆们像一个个跳水选手,煞是可爱,弟弟真是个小馋猫,早已“口水直流三千尺”啦。姐姐今天我要把这一盘全吃光!弟弟边说边伸出食指,眉飞色舞。“好好好!”奶奶笑着说。第弟弟踮起脚尖,头抬得高高的,向锅中看去,我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凑上前去,右脚抬起,向锅中看去,豆豆们躺在油锅中舒舒服服的泡着桑拿浴,周围飘着“股股仙气”——豆子的鲜香夹带着热油的味道:香气扑鼻而来。

我咽了两口唾沫,心中早已迫不及待了。奶奶似乎看中了我的心思,让我再等一会儿我转过身来,悻悻然地坐在沙发上,但是依旧目不转睛的盯着油锅,火啊,你大一点儿啊,豆儿啊,你快点儿泡呀!

说是迟,那是快,黄豆终于出锅了,吃货抵不住吃的诱惑,捏起一颗黄豆,扔入最中,来不及说烫,只顾品味,“嘎嘣嘎嘣”闭着眼,翘着二郎腿,慢慢享受。虽然没放盐,但却有股甜甜的香味,越嚼越香,停都停不下来。弟弟从盘中抓起一把豆子张大了嘴,眉毛都快跑到额头上了,一下子塞入嘴中,狼吞虎咽。

妈妈告诉我:“今天除了吃炒豆,还要用草木灰围囤,寓意着五谷丰登啊!”我看着妈妈,慢慢点头。

炒了豆豆吃豆豆,豆豆香,豆豆脆,嘎嘣嘎嘣……大家围桌吃豆豆,一年健康又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每当在大年三十的时候,家家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清晨,清脆鸟鸣声和洪亮的公鸡叫鸣声,把我们一同,从睡梦中唤醒,按照自家这儿的习俗,一家人们都要吃斋——糯米团、荷叶包、年糕等等,就是图个吉祥如意的兆头。吃完了斋,大家别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洗洗刷刷,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辞旧迎新,到处都是一片迷人的景象。

到了中午,离家在外里的游子们,也从四面八方回到了家中。当看见那早已在门外等候自己多时的亲人们,泪水也早已湿润了眼眶,他们立马丢弃了手中的行囊,奋不顾身的朝着父母的怀中钻去,眼泪像珍珠般一颗一颗落下,心中有千言万语的奔涌而过,最终也凝聚成了一句牵挂,“爸,妈你们最近过的好吗?”父母们责慈祥的摸了摸他们的头,说道“好,你也别太担心我们,出门在外,也要记得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

到了晚上大家都欢聚一堂,一起吃年夜饭。大圆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等等丰富佳肴,全家围坐在一块,聊聊近况,谈谈理想,有说有笑,把酒言欢,尽情地享受着美食和家人的团聚,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热热闹闹的气氛。

当快要接近凌晨的时候,鞭炮声,烟花声、春节联欢晚会的乐声、人们高声谈笑声也不绝如耳,家家灯火通明,心情雀跃,希望和至亲挚爱的人共同迎接又一年崭新的开始。

随着一片又一片倒计时的欢呼,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了,人们载歌载舞,喜不自胜,互相道着新年快乐,给远方的亲友们送上真挚的祝福,并许下对新一年新生活的美好希冀。

春节在中国永远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她是孩子们期盼的新衣,是大人们情感的归宿,是痛苦的终结,是希望的开始,它帮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方向,激励我们走向崭新的明天。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一)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我们家乡,人们从腊月就开始忙碌了,管是办年货就得半个来月。

春节在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人们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灶王爷画像烧了,表示着灶王爷升天了。然后这天家家户户都得吃麻糖,寓意是把灶王爷的嘴给糊上,这让他上天以后就不会向玉帝说这家的坏事情了。

腊月二十三过后,用不了几天就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守岁熬年。有小孩子的人家还会在小孩子的枕头下放一个红包。

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岁的怪物,到除夕这天专门出来作妖吃小孩子,因为味道很鲜美,小孩子只要被岁在额头上,摸上三下第二天就会发高烧,最后被岁带走。有户家人除夕这天正好生了一个小儿子,全家人都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不想让他被岁带走,就请一个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告诉这户人家,只要在小孩子的枕头边放八个铜钱,并用红线穿起来就可以了。晚上岁嗅到新生儿的气息,找到了这户人家,正要下手时,那八个铜钱,就变成了八个神仙,护着小孩子,岁见此,惊慌失措地跑掉了。就这样小孩子保住了。这个办法像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除夕过后,初一就来了,男人们出去拜年了,女人们在家里迎客,孩子们,都跑去逛庙会了。

但是在我看来,我觉得最热闹的还要数元宵节了。

我们每年都要去看花灯,今年也不例外,我们走在街上,观赏各式各样的花灯,数量很多,看花灯的人也不少,站在远处,连串的花灯好似两条五颜六色的长龙,直朝街道尽头延伸去,一只金牛灯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它一对金黄色的牛角,上面隐约看见淡紫色的祥云图案,两颗乌黑的眼球,好像溜溜的转着,还有那张可爱的大嘴,好像在说着什么……

家乡的风俗不仅仅是热闹喜庆的象征,更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歌颂和珍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二)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三门的元宵节也是极有特色,元宵节通常在正月十五过,但是我们这边是在正月十四过,据说是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击倭寇。

而且元宵节我们是要吃糟羹的。当我正在抱怨糟羹有哪个哪个不好时,爸爸舀了一大碗糟羹,喝下一大口后,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哎,你呀!知不知道以前元宵节吃糟羹可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啊?”“为什么?是以前的糟羹里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东西吗?”我十分疑惑,看了看手中那碗绿绿的令人一看就恶心的糟羹,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小孩子喜欢吃,爸爸听了笑了笑,对我说:“我以前在村子里,当时的元宵节一到晚上家家户户就开始做糟羹了。小孩子也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家里吃,而是去讨羹吃,因为糟羹是流食,所以很容易消化,再加上因为是家家户户讨羹。在走路的过程中也消化得很快,小孩子都会在元宵节里吃很多,很饱。当时小孩就聚在一起,听谁家先来个“开门羹”,那谁家今年财气就会很旺。”啪啪“只听炮声一响,小孩子就拿着牙杯飞奔去那家讨羹……”“等一下!”我打断了爸爸的话,很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用牙杯,不是碗呢?”因为刚炖开的糟羹很烫,用碗的话小孩子可能会因为烫而摔碎碗。而那时自己专用的把柄杯基本没有,所以我们就会把牙杯清洗干净来当“碗”,拿着把柄就不会烫到手了。对了,刚才讲到去讨羹了。当时一群小孩从门外涌来,主妇们也不觉得烦,因为羹烧得多了,人多就不会浪费。随着时间的流逝,烟花随着清脆的声响接连不断的升入空中。一串一串的烟花使寂静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的海洋。而且那时的糟羹里很少有海鲜,可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常见,有一些蛤蜊已经是很好了。”

听完爸爸的“讨羹”经历,我又望了望那碗绿色的糟羹,觉得并没有那么令人厌恶,反而清香扑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三)

我的家乡在北京,也就是以前的京城,现在的首都。天子脚下,皇城根儿下,有很多风俗,然而令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过庙会了吧。

逛庙会是一种集吃、喝、玩、乐于一身的风俗,并且还是个文化活动。由于这种活动在寺庙周围,所以叫“庙”会。至今为止,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妈妈都会带我到白云观逛庙会,那时是最热闹的时候。

我拉着妈妈的手,来到观内,里面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是人头。我还记得我参加了好几个活动,“打金钱眼”,桥的洞口悬挂着一尺长的铜钱,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外圆内方,不过里面还挂着铜铃,只要用硬币击中铜孔,那就是吉祥如意的征兆。

我还去请了香,走在烟雾缭绕的地方,我被呛得不轻。当时那个道长居然说要自己请自己的香,幸好我带了零花钱,买了香后后,我把香举至额头,而第一次见到这么粗的香,我紧张坏了。许了愿后我三拜,请香就完成了。

“咕咕咕”嗯,我的肚子饿了,我要妈妈带我去吃东西,她买来了一碗豆浆,嗯?豆浆?为什么是绿色的?我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然而这个“豆浆”一碰到我的舌尖,我就吐了出来。如今才知道那是豆汁儿,渐渐的,我居然爱上了它。

妈妈又给我买了一个小猪糖,我吃了一口是空心儿的。妈妈问我:“你想不想自己去做一个?”自己做!我回答她:“要!”

我来到那个老板面前,老板问我:“小朋友,你要做什么形状的糖啊?”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三个字:“猪猪侠。”那应该是很多人童年的回忆吧!老板先捏了一根长条,她让我往里吹气,我鼓起腮帮子先吹了起一个圆,然后老板捏形状,我继续吹,不一会儿,老板居然真的捏出了猪猪侠,我欣喜若狂,后来妈妈告诉我这叫吹糖人。

现在应该只有南锣鼓巷,或者什刹海才有这些“稀罕物”了吧,不过至今,逛庙会依然存在。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四)

努力学习的小孩子,出来工作的大孩子,白发苍苍的老孩子,提到炸蛋散,谁不是就闻到了那股香飘十里的味道呢?炸蛋散,正是我们家乡的风俗美食。

思绪飞回到小时候。那天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炸蛋散,村子里飘着浓郁的油香味,令人陶醉。我们家也忙开了,妈妈把鸡蛋、面粉、油拿出来,把面粉倒入碗里,搅和搅和。让它冷静一会儿,鸡蛋面团基本就做好了。接下来我拿出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再把它切成长方形状,把几块鸡蛋面皮叠成一组,在上面开一刀,接着就到了我最喜欢的环节——把面皮做成麻花状。

我小心翼翼拿起面皮一端,把它穿进开口里,轻轻一拉,糟糕!面皮被我扯断了,妈妈哈哈大笑。拿起一块面皮,手疾眼快地把一个蛋散的形状做好了。我目瞪口呆,重新拿起一块面皮,轻轻地,慢慢地把一端穿进开口,我大气也不敢喘,生怕又把面皮扯烂了。我轻轻一拉,就把一个蛋散的形状做好了,我心里满是欢喜。接着又拿起另一块面皮做了起来。

我一边做一边对妈妈说:“”妈,做成以后我要天天吃,拌在粥里吃,拌在鸡丝里吃,拌在饭里吃,好吗?”

“好。”

“要不,我们在过年期间不做饭了,天天吃蛋散,好吗?”

“傻孩子,蛋散虽然好吃,但吃多了会上火的。”

“噢,原来是这样子。”我吐了吐舌头。

妈妈一边和我聊天,一边忙个不停,不一会儿,所有的蛋散都变成麻花状,可以油炸了,我可兴奋了,似乎已经闻到了那股香味。

“滋滋滋”,一阵油炸声从厨房里传出,不过一两分钟,第一批油炸的蛋散出锅了,你看,一条条蛋散穿着金黄的外衣,闪烁着亮晶晶的油光,飘散出诱人的香味,把我的馋虫都勾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就吃了一条,脆脆的,甜甜的,香香的,简直是世间极品!我吃完一条又一条,根本停不了口。妈妈看见我的馋样,慈爱地笑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人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的奶茶更是别样的香醇。

从我小时候起,就有了奶茶,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创新,但也失去了从前的味道,材料也从原来简单的几样变成了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材料,现在的奶茶也不是用奶做的了,更有不良商家用添加剂等不健康的东西,可姥姥熬的奶茶却是用料真实,健康香醇的,虽然只有两种材料,但却比现在的在奶茶里加珍珠、红豆的更别有一番风味。

姥姥做奶茶只用两种材料;奶和茶叶,但熬出来的奶茶却特别香。就连爱睡懒觉的我隔着一道门也能被香味吸引过去。

一大锅奶茶在锅中沸腾着,几片茶叶漂浮在表面。好像在泡着奶浴,还时不时吐出几个泡泡。再加上姥姥用汤勺的搅拌,整个一大锅奶茶成了一个大漩涡,牛奶好像要把茶叶都吞掉似的,可牛奶也不是原来那个白白净净的牛奶了,经过茶叶与奶的融合后变成了棕色。

就连姥姥也忍不住要尝一尝味道,拿气汤勺深深的舀上一勺放到嘴边吹几口气,待奶茶凉了一些后一饮而尽。我当然也忍不住了,拿来大碗让姥姥帮我舀上一碗,也不管冷热就一饮而尽,虽然有时候因嘴馋烫了舌头,但还是忍不住快赞姥姥的手艺。

姥姥从初一熬到除五,这几天期间,最爱喝饮料的小孩们也对饮料视而不见,而是坐在角落里端着小碗喝着奶茶。而奶茶还有别的用途,大过年的,大人们最避免不了的就是酒局,而喝酒的大人们在酒杯遍都有一碗奶茶,喝一口酒,喝一口奶茶,谁也不会醉。而来家里送礼的人都会喝上两三碗,嘴里还不断赞叹着。

虽然熬奶茶的过程非常幸苦妈妈也劝说过姥姥,可姥姥却不听,姥姥要让每个人都喝上她熬的奶茶,虽然累,但他也坚持着,没有断过

奶茶中有姥姥对年的盼望与祝福,有对亲人们的人情。无论时间怎样流过,奶茶中散发的却是姥姥对我们香醇的爱。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六)

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对于我们孩子来说,节日最重要的是“吃”。

每年元宵节奶奶总会给我们做元宵吃,今年也是如此。我对奶奶说:“我可以帮忙。”奶奶同意了。奶奶先把准备好的糯米粉倒在一个大盘里,然后一边加开水一边揉搓糯米粉。“加水要慢慢加,一点点的加,等到糯米粉搓成一团,软硬适中了,就不能加水了。”奶奶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把芝麻和白糖搅拌好了,再把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小球状,然后把芝麻和白糖的料放入糯米粉内,搓成圆形……

奶奶把水烧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圆溜溜的汤圆儿放进锅里,汤圆立刻沉入锅底。奶奶用汤勺轻轻地搅动,防止汤圆粘在一起,然后盖上玻璃锅盖,很快玻璃就有一层水蒸气。过了几分钟,水又开了,“咕噜咕噜”冒着泡儿,从锅缝中冒出许多水汽,一个个汤圆接二连三地浮上来了。

我好想吃啊,拿了勺子正要去舀。奶奶说“别急,让它再煮熟一点儿。”大约过了5分钟,奶奶用汤勺把那些在水里打的滚的汤圆一个个的舀起来。看着大碗里白白糯糯的汤圆,我垂涎欲滴。这时奶奶才说“可以吃热乎乎的汤圆喽!”我一听马上一阵风似的冲过去拿碗,用汤勺舀了满满一小碗汤圆。

我迫不及待地把汤圆舀入嘴中,哇!好烫!但是真的好吃!外面的那层薄薄的皮,比软绵绵的棉花糖还软,真是嫩滑柔软,香糯可口。轻轻一咬,你会感觉香喷喷,甜甜的芝麻流入嘴中,咽下肚子,甜味一直徘徊在嘴中,真让人回味无穷,一大碗滚烫de汤圆,我五分钟不到就吃完了。

我喜欢汤圆儿,元宵节吃汤圆是愿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吃了汤圆,我希望我的家庭可以甜蜜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七)

说到家乡的风俗,腊八节时腌腊八蒜可谓是青岛的一大风俗了。

“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古人们发现大蒜经过一段时间醋的浸泡后,能产生更美味的味道。所以每当到了腊月初八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熬腊八粥、腌腊八蒜。腊八蒜不但制作方法简单,而且十分美味,又有杀菌的作用,十分健康。腊月初八腌上大蒜,等到大年三十儿就可以品尝美味啦。在吃饺子时,我们的家乡人都习惯就着一颗颗酸脆可口的腊八蒜,美味翻倍呢。腌上的腊八蒜,可以存放一年呢!我通过查资料所知:腊八蒜还代表着清算一年我们的得与失呢。

记得就在去年腊八节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制作腊八蒜。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先准备好大蒜、醋和冰糖,听说白酒是大蒜快速变绿的秘方,这样东西可不能少。我们先给大蒜一颗一颗脱下外衣,露出白胖的身体,再把大蒜放到瓶子里,往瓶子中倒满醋(没过大蒜),然后放上白酒、冰糖,密封好。大家伙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同学挽起袖子,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剥蒜皮,生怕弄疼了大蒜,还有的同学边唱边干,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们把密封好的大蒜放到橱里,贴上小组标签。万事俱备,只等蒜香。

腊八蒜腌上了,我的心事也来了,每天早上我都要打开橱看一看大蒜变绿了没有。一天又一天,我们组的大蒜始终没有变绿,我想:是哪一步出问题了吗?没办法,我也只能干着急。终于有一天,有一颗小小的大蒜变成了晶莹的绿色,我开心极了,捧着瓶子左看右看接着,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大蒜变绿了,我觉得这样的大蒜一定很好吃。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邀请爸爸妈妈来品尝我自己制作的腊八蒜,香味浓郁,又脆又甜,大家都赞不绝口。

腌腊八蒜是我家乡的风俗,和大年夜的饺子是绝配,邀请你来我的家乡过年,品尝不一样的腊八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八)

我的爷爷和姥爷都是江苏人,可是我的爸爸妈妈都生在北京,所以我的家乡自然是北京啦。

阴历的十二月叫做腊月,北京从腊月开始就已经能闻到年味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记得小时候过腊八节的时候爷爷总爱对我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奶奶还会泡腊八蒜煮腊八粥给我喝,所以我超级喜欢过腊八节!

那么腊八节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为什么有这个节日呢?其实在古代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而设定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有喝腊八粥的习惯,传说这个习惯还和释迦牟尼有关。而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这种习俗起源于宋朝,在这天朝廷官府百姓都会煮腊八粥,到了清朝这个习俗更加盛行。奶奶说,北京的腊八粥是最讲究的。她每次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剥皮,去核,半夜的时候就开始用微火炖了起来。到了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虽然清晨的空气十分寒冷,但我还是能闻到腊八粥那香甜温暖的味道。当我喝下第一口粥时,就感觉一股暖流顺着嗓子眼儿滑进胃里,全身上下顿时暖和了起来,好似把春天带来了。腊八粥不但好喝,还对身体非常好呢!粥里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白果等10多种食材。

腊八节这天除了有美味的腊八粥,还有腊八蒜这个北京传统小吃。但腊八蒜不是当天吃,而是在腊八这天泡。把剥了皮的蒜瓣放到一个罐子里,倒上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等到了大年初一那天蒜就泡好了,原本白嫩嫩的蒜瓣会变得通体碧绿,漂亮极了!咬上一口会发现它并不辣,而是酸酸甜甜的。吃饺子的时候就上腊八蒜,是北京地道的吃法。

我喜欢过腊八节,不仅因为能喝到好喝的腊八粥吃到好吃的腊八蒜,还因为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腊八粥的温暖,伴着爷爷奶奶的唠叨声,那种感觉温暖而美好。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十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说起习俗,可谓是一地一个样,花样繁多。单单新年的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不变的,还是那份喜庆与热闹。

我的家乡位于广东茂名。春节的时候,我们都会进行大扫除、吃年夜饭、穿新衣、收压岁钱以及贴春联等等。但如果说最传统的习俗,那就属吃饺子了。

据说饺子起源子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直创,东汉末年时,张仲景在家乡的河岸边见到百姓饱受饥寒,耳朵都被冻伤了。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馅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双耳很快就会痤愈了。张仲景派药一直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模伤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

饺子这美食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了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种习俗美食。家中的妇女们来包饺子,男人在一旁帮忙打下手,小孩子们则负责烧火。妇女们把做好的馅舀一勺子,放到涂沫了清水的饺子皮上,对折包好,每一个都捏出好看的花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那么的娴熟。全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通常我们包好几盘饺子都开始蒸煮了。在一旁等待饺子出锅的孩子们,时不时跑进厨房看看饺子熟了没。垂涎三尺,迫不及待的样子,甚是可爱。

当饺子一出笼的时候,肉酱的香味扑入鼻中,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白胖胖的、热腾腾的饺子冒着热气,令人垂涎欲滴。夹上一个饺子,沾上我们爱吃的芝麻酱,再咬上一口,肉酱、汤汁、饺子皮在嘴里打转,给唇齿间留下了幸福的味道,别提多快乐了。热乎乎的饺子吞下肚,整个人都温暖了起来!特别是与亲人们围在桌前一起进食,说不尽的欢声笑语……多么温馨!

在家乡的习俗里,我尤其喜欢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团圆福禄,所以只有吃了饺子,才真正合家团圆哟!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二十)

红色的问候

六(3)班俞非凡

“黑色小精灵,身上穿红衣。门前驱小鬼,伶伶又俐俐。”这是我自己编的一个谜语。谜底是什么呢?当然是——春联!

印着龙凤呈祥的红纸上,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傲立在上面。嘘,可别小看了这春联。相传古时有两个神仙专门负责捉拿小鬼,后来人们便将他们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将其挂在门上驱鬼,许多许多年后,就演变为现在的春联。

小时候,我踮起脚尖看那些搞送春联活动的人写春联,看他们神气的随手几笔,马上就有人恭恭敬敬地拿走,临走前还连连道谢。年幼的我,看着他们潇洒的模样,好生羡慕。

呀,今年我也可以写春联啦!学校举办了在鼓山公园送春联的活动。望着那一沓沓厚厚的、朱红色的春联,我仿佛觉得它们也在笑呢,也在兴奋,也在紧张并激动,也在分享着我的欢喜。“别急。”我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老朋友,既是对它说,也是对自己说。

终于开始了,我沉着地在鲜艳的红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我没注意手指上不小心染上的墨渍,也没注意到雪白的衣已被红纸染得不成样子。要知道,这些可是即将挂在一户户人家前的祝福啊,怎能不认真对待呢?

排着队的人一个个心满意足地捧着对联走了。可不知怎的,队伍并没有变短,反而越来越长了。我那提着毛笔的手臂早已僵硬,可是看着那长长的队伍,我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他们在热辣辣的阳光下继续等待,而自己去阴凉处喝水休息。厚厚的一沓纸越来越薄,我赶紧跑过去又拿了一沓。不知道是不是看出我的疲惫,有的等待的人还特意买来了一些橘子。我一边吃着清凉甘甜的橘子,一边继续拼命地写,仿佛太阳也没有那么毒了。

写着,写着,眼前的红纸是逐渐幻化出一个个黑色的小精灵,穿着喜庆的红衣裳,挨家挨户地敲门,并送去一声声红色的问候:“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