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作文大全600字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一)

每一个地方都是独特的,都是绝无仅的,家乡的风俗也是独特的。我的家乡也正是样,有着许多风俗习惯,就连过年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每当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来热闹热闹,据说这样才能赶走瘟神和厄运,让新的一年欢欢喜喜。我们的年要过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有时不能缝衣服,不然以后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时不能吹火,吹火过后瓦片会被大风刮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们总会去老人的坟前祭奠,乞求来年的平安,我总是屁颠屁颠的跟着,他们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有时走累了,总要抱怨几句。好不容易才走到坟前,把插着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坟前,让老人家“慢慢品尝”,在老“品尝祭品”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烧纸,纸钱灭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里人的财运就会跟随者风飘走。在每个坟前走了一遍后,看见坟上有草,还要用刀割干净,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晚间,每一家的灯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壮观,这是为了守年,这一晚都不能睡觉,爸爸这一晚就打牌,妈妈这一晚就烧火熏腊肉,而我们这一晚都在烤肉吃。虽然很困,但却有了说不完的情趣。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初一早上,吃完丰盛的早餐,早餐当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了。每个孩子都会提着一个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们总会准备好瓜子糖等,孩子们来到门前,只要说:“拜年啦”大人们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里装,有时一些较富裕的人家还会给你钱呢。回到家里,大人们也给红包。每年我们姐弟几个背着糍粑腊肉等礼物去给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钱,回到家,把压岁钱和拜年得到的钱全都交给妈妈,做来年的学费钱。

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民族的人,他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是高高兴兴地过节,快乐地生活。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二)

东阳糖样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马菱瑶

刚会“呀呀”会说话的东阳孩子,努力读书的东阳少年,工作辛勤的东阳人,历经风霜的东阳老人们,听见“糖样”二字都不禁会馋起来。那清甜的滋味不禁让人流下口水。用大米、红糖、白糖等材料制作,经过几道复杂的工序,亮晶晶的糖样就出炉了。冷却后,用竹签插上一块,大大地咬上一口,那滋味可妙极了!

糖样的美味东阳人人知晓,但最有名的便是这四种糖样,分别是红糖糖样、绿豆糖样、白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其中,红糖糖样最普遍,也最美味,各个卖糖样的老店里一定会有;绿豆糖样清凉消暑,具有很好的功效;赤豆糖样有赤豆更甜一些;白糖糖样比较清淡,但也别具风味,相对比较少见。我品尝过红糖糖样和赤豆糖样,味道都很妙。

糖样的历史很悠久,已近千年之久。我从长辈的叙述中了解到糖样发展途中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我很欣慰,糖样还是保留了下来。

糖样的制作工序是很复杂的。先要准备必要的原料,大米。将大米浸泡在水中三至四个小时,待大米颗粒变大、柔软后,用机器把大米打成白米浆。当大米快要泡好的时候,在一边烧一锅水,烧开后放入一些白糖。待至融化后,便可以把米浆倒入糖水中搅拌均匀。然后,米浆会像酸奶一样。准备蒸笼,在蒸笼里铺一层湿的纱布,将一些米浆倒在上面,用勺子摊平,蒸15分钟。蒸好后会有一层米糕,再在上面铺一层米浆蒸成米糕,这样重复几次糖样就做成了。想吃切一块就就可以了。

东阳人吃糖样也很讲究,只有到夏天才会吃。每逢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东阳人们都不用做菜,直接拿糖样当主食。根据《东阳市志》记载,“糖样为夏秋冷食”。以前的农民见到有糖样卖,就会用湿谷去换来吃,既方便又充饥。吃糖样也是为了祭祖。

今年中元节,我也和家人们回到故乡一起吃糖样,一边怀念过世的亲人。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三)

二十三,祭灶官出自 www.XUExiBAng.NEt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我们要用芝麻糖来祭灶王爷了。

昨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下特别的作业,那就是——回家观察爸爸妈妈明天会做什么?可是,从早上到中午,我爸爸妈妈什么事都没有做,这可怎么办呢?下午,我来到了辅导班。老师拿出了一大袋芝麻糖,把同学们的馋虫,都差点勾了出来,老师让我们说出一个表现同学们此时此刻的心情的4个字的成语,才给我们发芝麻糖吃。(我看着那一袋芝麻糖,口水差点儿流出来。)我想了一个“迫不及待”,便把手举了起来,可老师一连几次都没有叫到我,我把手举得更高了,终于,老师叫到了我,我说了出来。耶!我终于拿到了芝麻糖。

等同学们都拿到芝麻糖时,老师还不让我们吃,看着芝麻糖,馋死我了,同学们有的偷偷地把芝麻从芝麻糖上扣下来,放进嘴里,我也学着他们,解决我的馋虫。老师让我们用5员大将(手、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来观察芝麻糖。我用手捏了捏芝麻糖,硬硬的;仔细端详芝麻糖,芝麻糖是乳白色的,上面洒满了密密麻麻的芝麻,听老师讲,这里面还有一层寓意呢!芝麻糖上撒满了芝麻,在新年吃,寓示着来年的日子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再用鼻子闻了闻,“嗯!真香!”终于可以吃了,我左手拿着芝麻糖用牙一咬,芝麻糖又甜又脆,又酥又香,糖末末和芝麻直往下掉,我赶紧用右手在下面接着,真好吃!再看张泽同三五口就把芝麻糖吃完了,他吃得好快呀;我在咬芝麻糖时,听见了咬芝麻糖发出的“咔嚓咔嚓”声。我发现了芝麻糖上的密密麻麻的小孔,听老师说,一共有129个小孔,有同学不信,还数了数呢!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愿新年的我学习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四)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高铭娣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的一个小城市——涡阳,在我的家乡里有许多不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大的莫过于春节了。

每个人家乡的春节习俗都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我的家乡的春节也是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

过节了,姥姥家就非常热闹,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门外传来邻居家一阵阵的鞭炮声,那鞭炮在天空中炸出各样的形状,空中一会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海棠”,不一会儿又出现几朵光彩夺目的“玫瑰”……让人目不暇接。吃完饭的小孩子们总跑到门外仰望高空,讨论着哪个烟花更好看!有些调皮的孩子聚到一起,拿出一支支的小鞭炮,用一个盖子盖住,点火后迅速退到一边,一两秒后便听见几声炮声连同盖子一同炸飞,真刺激。

当然光有鞭炮一定不够,孩子们最想要的可是大人手中拿的那一张张装着钱的红包,小孩们凑到长辈跟前,喊一大声:“姥姥、姥爷。”他们便拿出不同样式的红包,望着手中那红彤彤的纸,能激动好一阵子,而且小孩总在收到红包后开心地询问对方今年收到多少红包,好像在互相传递着喜悦。

吃过晚饭后,我们聚在阳台上仰头望天空,可以看见星星与炮花一同绽开,零零散散的鞭炮纸从天空撒落,好似是月亮和星星的祝福。第二天一大早,门前便贴了春联与年画,春联上大多寄托着大人和小孩的期望,也有许多长辈贴上希望家庭团圆快乐健康的春联,而姥姥就希望家庭幸福美满,所以贴的是:上联:福星高照全家福四季沐歌,下联:春光耀辉满堂春五福临门,横批:合家欢乐。

腊八、除夕、初一,春节也快接近尾声,可人们的心却依然停留在除夕,那香甜可口的饺子,有素有肉,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带着对新一年的期望吞入肚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爆竹声中送去旧年,迎来新年,这让我对自己家乡的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五)

盛予诺

说起我的家乡呀,那真的是有许多特色呢。如盐水鸭、桂花糖芋苗等等一系列美食,说到这里,你一定猜到了吧,那就是南京,虽说南京的美食非常有特色,但是我们这里的节日风俗那就更有特色了。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端午节了,每当这时,大人们都忙着包粽子,粽子的种类也很多,有白粽子、肉粽子、咸蛋黄粽子、红豆粽子等等。小孩们也不闲着,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做香包,据说香包能达到驱虫的效果。

去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星期,我们社区通知将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一次包粽子,做香包的活动,要求社区的小朋友也要参加。看到这一通知我十分期待这天早日到来。

期盼已久的活动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来到社区,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了。活动开始了,先由一位大姐姐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再由一位奶奶给我示范了如何包粽子。现在该我们上场了,我按照老奶奶教我们的方法,首先,将两片粽叶拼在一起,把它们理平整;接着,把它们卷成一个带柄的漏斗;然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糯米和配料裹好,再拿一片粽叶封口;最后,用一根细细的棉线在粽子底部和封口处绕几圈扎紧。可是不管我怎么包,粽子都会漏米。这时,一位老奶奶看了之后就是“你包的粽子貌似吃多了。”我恍然大悟,原来是米放多了。经过几次练习,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它像一只小号的靴子。等我包好五个粽子,已经满头大汗了。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做香包,就是用热熔枪将两片带有图案的布片的三边粘在一起,再往里面放入一些干花和中药材,最后把口封好,这样一个香包就做好了。

活动快要结束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会把我们包的粽子和做的香包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这时,我感觉家乡的风俗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家乡的风俗我爱你,你带给我汗水和快乐。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六)

包粽子

文/王定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些节日时,各个地方都进行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中,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就是端午节的包粽子。

每当剥开粽叶,晶莹剔透的三角形的粽子映入眼帘,谁见了不咽几口口水?吃粽子大家都会,而包粽子却没有什么人会。我很庆幸,包过一次粽子。

那一天的端午节,奶奶大清早就去菜场,买来了粽叶、糯米、肉等。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就忙开了。奶奶忙着洗粽叶,妈妈忙着洗米、洗菜,爸爸忙着切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开始包粽子了,我发现包粽子在她们手里十分简单。我站在那看,自认为很懂,在旁边指指点点,说着自己认为的方法:“这个要包松一点,那个少放点米,要不然绑不紧……”

几句下来,妈妈不耐烦了,说:“别吵吵,你来包一包。看你到底包得多好,也体会一下包粽子。”听到这里,我立马翘起了嘴,自以为事地说:“好啊,来就来。这么简单的事,难不到我。”

看着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拿着粽叶,我还不知道怎么包。偷偷看着妈妈怎么包,将粽叶卷成甜筒样,放调好的米和馅,加一片折的叶子覆盖在上面,捆绑好。我一步一步学着,凭着股聪明劲,我还真做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粽子。

妈妈含沙射影地笑道:“不错,等会儿你就尝尝自己的杰作。”

粽子下锅了,我还特意给自己的粽子做了记号,想着吃自己包的粽子。约摸过了一个小时,奶奶说:“好了,好了。可以吃粽子了。”

我赶紧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出来,咦,怎么像个蛋糕一样,是散开的?

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看你还吹牛啵?做什么事都没那么简单的。”

从此,做什么事,我不再自以为是、指手画脚了。经过这个事,知道了不懂就是不懂,不能装懂,否则就会出丑的。因而,我更喜欢上了端午包粽子这个风俗习惯。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七)

八月十五月儿圆

屈天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八月十五,无数诗人留下思念;八月十五,无数诗人写下名句。八月十五,就是中秋。

那年中秋的下午,来到奶奶家。踏入房门,奶奶正做着月饼。奶奶将小团馅料放入压扁的小团面团里,包成了一个球形,再用模具压出花纹,月饼就做完了。一个,两个,三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月饼出现在盘子中央。看着,我也和奶奶一起做着月饼。“蛋黄馅的、红豆馅的、五仁的、莲蓉的……”奶奶自言自语着。“哎,豆沙呢?豆沙去哪儿了?”小弟听见了,从屋里探出头来,脸上一副心虚的笑容,嘴边……哎,那是……豆沙?”你竟然偷吃!”小弟吐了吐舌头,跑走了。

奶奶将月饼放入了预热好的烤箱,每五分钟涂一层蛋液。“叮!”反复几次后,烤箱发出声音,奶奶把月饼拿出来,香气立刻四散开来,布满了房间。

晚上吃过饭,我们坐在窗边。天上的圆月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月光洒在了湖面,洒在了树上,中秋节特有的美好,像月光,洒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大家围坐在桌旁,桌上摆着下午做的各个口味的月饼。咬下一个豆沙馅的月饼,月饼皮中间夹杂着豆沙,甜美的味道在舌头上跳着芭蕾。软软的甜甜的,一使劲,它才不情愿地从你的牙上脱落。咽下去,那独特的味道回荡在你的嘴里,让人忍不住还想再吃几个。朦胧的月光下,奶奶给小弟讲起了故事。

相传,后羿娶了一个叫嫦娥的妻子。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王母娘娘赐他两颗药,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可以成仙。后羿将药交给嫦娥保管,却被蓬蒙看见了。三天后,后羿去打猎,蓬蒙装病留了下来,拿着刀逼嫦娥交出药,一急之下,嫦娥将药全部吞下,身体离开地面,飘向月亮,成了仙。

望着月亮,吃着月饼,千古流传的中秋节!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八)

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那儿过新年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期间有我最惦记的新年风俗——“年前灌香肠,团圆饭吃香肠”。

在我看来,川味香肠是年夜饭中最亮眼的存在。最地道的川味香肠不能直接用水煮熟。先用温水浸泡20分钟,让已经晒干的香肠吸够水份,变得松软,然后整段地放入蒸笼里。四川的蒸笼大多用竹子编成,蒸好的香肠隐隐约约带着一些竹子的清香味。盖上蒸笼盖,隔水蒸30分钟,再斜斜地切片摆在盘中。只见每一片椭圆形的腊肠晶莹剔透,红色瘦肉和透亮的肥肉相互交织在一起,偶尔还点缀着小半粒儿花椒镶嵌在中间。一阵麻香味儿随着腊肠上的腾腾热气飘散开,让我禁不住流口水了。夹一片香肠,合着一口米饭,一口咬下去。“真香!不咸不腻,还有一点点四川特有的麻味儿,融合这软糯的米香和肉香,果真是令人沉醉的味道。

看着我眉开眼笑的吃着香肠,奶奶开始给我科普香肠的做法。首先,要做好香肠就得选好肉。奶奶总是起个大早,从菜市场原来最新鲜的梅花肉(四川叫做肩胛肉),是长在猪脖颈上面的那部分肉,肥瘦兼达。猪肉先切薄片,再拌上葱姜、料酒和酱油等调料,接着加入一些香糯米粉,淋上香油,随后放入食盐,撒上几颗碾碎了的花椒,然后开始用筷子搅拌。一边搅拌一边加入蛋清,让各种材料不容易散开。准备好肉馅,奶奶开始准备肠衣。她将干净肠衣套在家用绞肉机的管口上,套到末端的时候,放净空气,用线头扎紧。接着,将肉馅放入材料入口,轻轻转动绞肉机,齿轮搅碎了肉馅并且推动着肉丁儿一点点灌入肠衣。奶奶拿着细棉绳,每隔一段就给灌的满满的肉肠扎个小结。最后,奶奶将灌好的香肠挂在日照好又通风阳台上晾晒,大约十五天左右,我就有口福尝到最新鲜出炉的美味啦。

四川香肠带着独有的香味弥漫在团圆饭的饭桌上,微醺着一张张笑脸。这就是我最爱的四川风俗。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九)

栾若聆华中千嬉城六年级

大年初一,张灯结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大团圆饭——年饭。

我们汉川那吃年饭可有讲究!一般都是正午吃,在吃之前的习俗可多着呢——

早上,妈妈和奶奶早早起来准备年饭食材。我这个不怕累的小孩也会早早起来,穿好新衣,全身都是红色的,代表着红红火火。

穿衣洗漱完毕后,就要去贴春联。贴春联得在年饭之前就贴好,并且这春联也非常有讲究的:平音为上联,仄音为下联。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春联有上、下联之分,上联的开头是一二声,下联的开头是三四声。并且啊,上联在门框左侧,下联在右侧,这是按我们现在的朗读习惯。

接着就是贴“福”字。

听爷爷奶奶说,这“福”的规矩也很多,大门要贴正福。大门是十分庄重,严肃的,所以“福”要正着贴。柜子,侧门等地贴倒福,寓意“福到了”。

我们家的老祖宗也嘱咐我说:“这门前的福得贴里面,不然这福气,全搁别人家了!”

贴完福,就是最重要的祭祖了。

大堂之上,按辈分祭祖。在“栾氏家谱”前依次跪拜。每到这种时候,连空气里都透着严肃的气息。老爷爷(我爷爷的父亲)最先跪拜,这是最老的一辈;接着是爷爷和他的弟弟妹妹;我爸爸和他的同辈兄弟姐妹;然后我这辈以及比我更小的侄儿们。因为家族人员多,所以祭祖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习俗。

祭完祖后大门大开,迎接已经逝去的亲人们的灵魂。此时餐桌上碗筷饭菜已摆好。他们先吃了小半个时辰,接着才是我们入席。开饭前还要放鞭炮,最后才是正式开始吃年饭。

饭桌的C位是“鱼”,但这条鱼是不能吃的,它代表年年有“余”。只有在元宵那日才可食用。

年饭的时间不太一样,除夕,初一这两天都会有年饭。

在老家,每个家庭里的习俗可能有所不同。但新年的快乐以及彼此的祝福都是打心底的。不管在哪儿,春节的美好都是不变的!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

天台的元宵节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万子菡

在天台,有许多传统节日。可是,我觉得最有特色的还是元宵节了。

天台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四,比其他地方早了一天,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很多说法,听外公外婆说是因为恐朱元璋乘元宵佳节前来偷袭,所以提早一日过元宵,虽然提早了,节日热闹的气氛也少不了!

在元宵的晚上,看抬阁就成了人们热闹的地方。只见好几个大汉抬着一个阁子式台柜,柜子四角各竖着一根竹竿,装饰上五颜六色的彩条,顶上覆盖着蓬盖,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在小阁里有1人或两三人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瞧,前方的阁子上有一位漂亮的小孩,梳着两个圆角发髻,穿着古代服饰,或坐或站,不时地挥舞衣袖。“过来啦,过来啦”,一大群人流水般地“涌”上去想看个清楚,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近看着,小女孩还画了特别的妆容,眉心上点了一颗红痣,大大的裙摆由白色渐变粉色,随风飘动着好似桃花仙子仙气飘飘。一个个阁子在我跟前走过,有帆船造型的,有扮演穆桂英的,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我在人群中,抬头仰望,真是既开心又激动!

看完抬阁,家家户户都回家做起了糊辣沸。一看“糊”字就知道是很多东西放在一起乱煮。我想:这样乱煮的东西会好吃吗?有点小兴奋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原来糊辣沸是用猪肉、冬笋、豆腐干、香菇、年糕、胡萝卜、青菜、油豆腐、荸荠、花生米和藕粉做的一道羹。上桌喽!我迫不及待地用勺子舀了一瓢送进嘴里,“呜,真好吃!”年糕软糯顺滑,花生又脆又香,荸荠甜滋滋的。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道美食!

天台还有句民谚“十四夜,间间亮”。在元宵晚上人们会生红火盆,高燃明烛。在这个夜里,每家每户灯火通明,从远处看就像一群发光的星星永远不被吹灭。

这就是天台的元宵节,比别的城市早一天,在我心里,也比别的城市更加热闹!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一)

五月,天高云淡,青山呈黛,满眼翠绿,又遇粽香,端午飘然而至。

从我记事起,每至端午我们全家都会回奶奶家。奶奶总是早几天,将山上采来的绿油油的粽叶浸泡在水里,从几里外的集市买来金丝小枣、糯米、猪肉……

清晨,净水泼院,院落无尘,奶奶早早地把大红色的漆木八仙桌摆在院中,围上凳子,端上食材,与姑姑和邻家大婶儿一起说笑着包粽子。

粽叶洒水,两张叠成大约十几厘米的阔叶状。用手压叠于桌上抹平,然后回卷成一个漏斗形。立起后,往里面盛入糯米,三分之一处埋入两三个金丝小枣儿或加入一块用酱油浸泡过的肉。填实后,把余出的粽叶回叠,各色麻线缠绕,捆绑结实,一个三角形的绿色鲜粽便包好了。一个个鲜粽立在那儿,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娃娃,甚是惹人怜爱!

不一会儿,成堆的鲜粽便放在了灶台的铁锅里。添满清水,盖严点火,柴火熊熊,云雾升腾,缕缕清香随之缓缓溢出,溢满庭院。庭院藏不住,飘到屋外,飘向空中,这家那家的粽香与粽香在空中相汇,整个村子便都浸在粽香里了。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的粽香,不禁垂涎三尺。

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已经上学的大孩子,到每天忙碌的村民们,闻到粽香,谁嘴中不立时生出香甜的肉感呢?温水浸泡,剥开食之,让人满口留香;软糯清香,甜而不腻,丝丝甜蜜,别具一番风味!

伴随着粽香,还有做香囊和另一件家家必做的民俗——门插艾草,驱邪除疫。爷爷说艾草实为草本中药,不仅理气血、驱寒湿,还有驱蚊蝇蚁虫之效。故每年端午清晨,爷爷便早早地从村南河边割来清香扑鼻的艾草,然后分成一簇簇,用红绳绑好,分插在家里大大小小的门框上。此时,艾草飘香,香中带苦,苦中带香,令人神清气爽。端午有艾,有着对家人平安健康的祈福,有着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

老房子,青瓦白墙,一排篱笆,几处艾草芬芳,又遇端午,又遇粽香……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二)

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粽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可是我的家乡——江苏特色文化小吃,在端午节时尤为盛行。

在江苏地区,粽子可是名副其实的特色文化小吃,也是端午节时必有的风俗,除了刚出生,只会吱吱吖吖的小婴儿,其余男女老少提到粽子都不陌生。都会"口水直流三千尺",谁不是嘴里立刻就生出一种糯糯甜甜的感觉呢?

对于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江苏本地的人,对于这个端午节吃粽子习俗,我是从小听到大,也体验到大,并不陌生。

可以说粽子是端午节家家必吃的食品,也是祖祖代代传下来的风俗。粽子用糯米制成,形状大小各异,有三角形、圆锥形、斧头行⋯⋯中间加入馅料。我们家乡习惯于做斧头型的,因为斧头型的寓意“代代富”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儿时的端午节最美好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奶奶会教全家人包粽子,先买来粽叶、糯米和馅料。奶奶先把糯米洗干净,仿佛笑开了一朵花,边洗还边唱“淘米的姑娘淘大米”,把一切忧愁都抛到脑后。随后,奶奶把一切材料摆到桌子上,我家的桌子变成了包粽子的战场。奶奶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紧接着,奶奶舀进几勺糯米,在把准备好的馅料放在糯米上,最后用粽叶把粽子给包裹起来,好似一个穿绿衣的小娃娃。不过包粽子这工程还没完,奶奶紧接着抽出一根绳子,飞快地绕了几圈,一,只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

看了奶奶这么轻松就完成了,我也忍不住跃跃欲试。我拿起三片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不久就完成了,我暗暗窃喜。可当我放入糯米时,粽叶就散开了。接下来的事情让我手忙脚乱。但经过我的百般努力下,手与衣服上都弄得湿漉漉的,一个"四不像"的粽子也完成了。

我们一边包粽子,一边讲粽子的由来,好不热闹!欢声笑语回荡在充满了粽叶味屋子里⋯⋯吃着自己包的粽子,香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三)

要说过年吃的几顿比较大的饭,灶神宴就算一个。可为什么过年要祭灶神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过年的时候,每看到奶奶在各种神像图面前郑重地摆好一个个大鱼,放上小酒杯,我就不禁好奇,神又看不到,为什么要摆呢?奶奶马上示意我噤声。这让我更好奇了。到了小年,奶奶又将神像贴了上去,这回是灶神的神位。

可奇怪的是,这次与平常祭神的食物多一些糖做的糕。望着灶神像上微扬的小胡须和挺着的大肚子,我笑着问奶奶:“这次祭神怎么放糖瓜了?”“灶神啊,是玉皇大帝派来监督每一家的一举一动的神,在过年前几天向玉皇大帝报告,由玉皇大帝降下奖罚。”奶奶向我使了一个眼神,“这糖瓜嘛,就是为了粘住灶神爷的嘴,不让他说我们家的坏话。”我笑了:“奶奶,这怎么可能,难不成我每天怎么样都看在眼里?”奶奶笑了:“呵呵,机灵鬼,虽然灶神官职很小,但人们都认为它很重要呢!”

我望着一脸严肃的灶神像,便开始无尽地遐想。中国这么多灶,灶神怎么看得过来?难不成灶神有分身术?再看看那圆滚滚的大肚子,怪不得灶神爷不用吃饭,原来在小年这天把这么多灶神宴都存进了肚子。心里说了灶神的坏话,再看了看神像,灶王爷好像看着我,严肃的目光让我打了个寒颤。

夕阳西下,阳光洒进屋内,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金纱,灶王爷也神圣了许多。奶奶虔诚点燃三根香:“灶王爷,您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一缕缕青烟从耳边袅袅上升。为什么老一辈虽然知道神、佛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还虔诚对着神像祭拜呢?转念一想,是啊,灶王爷不仅代表的是人心中善良的一面,他,还激励了人们为美好生活不断努力。我心中的那一层膜,也悄然捅破。

小年祭灶神,虽不像春节般隆重,但也有它独有的特色。灶神文化,更是漫漫历史长河那闪闪发光的金子,我们应当将这一份文化传承下去,让它永不褪色!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四)

张苏羊

这是我在湖北老家过的第十一个春节,每年只有回到这里,我才能闻到年的味道,孝感老家的过年,才是根本的中囯年,也就是春节。

老家的年基本都是从冬至开始准备的,当太阳升出地平线时,勤快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大早奶奶去集市上买了一些肉和鱼,接着找出了一年只用一次的大沙锅,大瓦盆以及大煨汤的铫子,奶奶脱掉棉衣,高高撸起毛衣䄂子,先把鱼肉放到盆子里,将食盐和花椒成把成把地撒在肉上,接着把上面的食盐和花椒摸匀紧紧的压在一起,然后用钩子挂好放置在太阳直射的地方,等待晒干,出油。

到了小年,大家都更忙了,只见爷爷在劈柴,奶奶在大盆里把肉剁成泥,然后做成丸子的大小,裹上一层面粉,在锅中倒入油,炸一会在捞出,金黄金黄的肉丸子就出来了,每到这个时候家中还会做一些鱼丸子,藕丸子和藕夹……到这个时候腊鱼腊肉也晒干了,到处充满了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临近饭点,人们在屋外贴对联,挂灯笼,在开筷之前爸爸在门前放了一串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听爸爸说:“这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家开始吃年饭了。”桌上的鱼欲意年年有余,丸子则欲意团团圆圆,当然伴随着浓浓的香气,冬至做的腊肉腊鱼终于上桌了,腊肉炒青椒,腊肉炒泥蒿都是我最爱吃的,一口气吃了一大盘,肚子都变的鼓鼓的,还有排骨莲藕汤,粉蒸肉……可多菜啦!天一黑孩子们可高兴了,各自拿着自己的烟花,有地上跑的,手里挥的,天上飞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可漂亮了。晚上八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最喜欢的是德云社的相声,风趣幽默可搞笑了,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二点,窗外的烟花放了起来,辞旧迎新的时刻到了,愿去年没有完成的愿望都在今年实现。

这就是家乡的风俗,家乡的年它包含了家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它总是这悄悄的来了,又悄悄的走了。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五)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接下来就让身为朝鲜族的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独特的家乡风俗之一——紫菜包饭吧!

紫菜包饭的全名叫做"朝鲜式紫菜包饭",是一道十分常见的韩国料理,起源于朝鲜的王国时期。在那时只是将腌制的咸鱼与米饭一起食用,口感单调而令人感到乏味,在经过不断尝试与创新的一段时间后才发展成了如今美味的紫菜包饭。紫菜包饭营养丰富,色味俱全,有关它的每一项都值得好好了解,但在这些中,我最想为大家介绍的是它的制作方法——在开始之前,需要准备好一小锅软硬适中的米饭,若干张香脆的韩国紫菜,香肠,鸡蛋,胡萝卜,菠菜与调料,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的制作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吧!首先在米饭中尽数洒下盐、白芝麻、芝麻油并搅拌均匀,这时的米饭已有了淡淡清香,独特的香味蔓延开来,让整个房间都变得温暖宜人。接下来将蛋打散后撒上少许盐调味,放入平底锅中煎成蛋皮后切作长条,与切成条的火腿和胡萝卜一起放进锅中翻炒,金黄的颜色与胡萝卜明亮的橙色相衬映,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在一张张紫菜上铺下米饭,将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放入后卷紧并切成条状摆放在盘中,鲜艳的色彩在纯白的瓷盘下更为突出,为整幅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拿起一个咬上一口,浓郁的口感瞬间浸到舌尖,漫入口腔,细细咀嚼,每种食材虽然味道各不相同,但融合地恰到好处,令人深陷其中,回味无穷。望着躺在盘中的紫菜包饭,我才突然明白,它的五彩斑斓,种类繁多正象征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的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日日更新,蒸蒸日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如今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各地的风俗各不相同,但全国人民的心始终连在一起!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六)

仓颉庙会

不管是小小的村子,还是广阔的城市,一年到头,终究会有许多次庙会。那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南乐的仓颉庙会吧!

红锦金缎交织在一起,悬挂在路旁的建筑上,一盏盏如同红日般的灯笼,一个紧紧挨着一个,将水泥房屋连成的朴素街道点亮,好像是花儿们被灯光叫醒,一个个纷纷探出小脑瓜,汲取阳光雨露……

一阵阵叫卖声悄然响起,小贩们在地上铺上了一块块布料,摆下了自己售卖的物品――小木刀、风筝、冰糖葫芦、火龙果……等小玩意儿和吃食,各种吃食无处不见,让人应接不暇。

还有人表演起了精彩绝伦的节目,像什么胸口碎大石、喷火、大变活人、踩高跷。还有人表演起了豫剧,京剧……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各式各样的表演,恨不得如同二郎真君一般,生出第三只眼睛。又想分身成十几二十个人儿,一人看那么一个节目,大饱眼福!

还在那众多的节目之中,我最喜爱的就是踩高跷表演了!几位叔叔阿姨穿着各色的衣裳,踩着精心雕刻着高跷,脸上洋溢着欢笑,一脸的喜悦。当时,人们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那块小小的表演场地,我也是挤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看看到了最前面。

看着技艺精湛的艺人们,我恍惚觉着自己来到了电影院中,眼前是有人在放电影呢!情不自禁的把手中的糖葫芦咬进嘴里,对艺人们的称赞也随着酸酸甜甜的红山楂入口,吐露了出来,为他们鼓掌喝彩:“这些表演艺人真是好生厉害呀!”突然,一个艺人是出了什么意外,往下倒去。我猛的一惊,眼睛直直的盯着,想要看到奇迹发生,又在心中为那为艺人祈祷,希望他不要摔伤了。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艺人经不慌不忙的一抬腿,又站了起来,继续灵活着走起了高跷。而人们也卖力地为他鼓起掌来,滔滔不绝的对那位艺人的技艺表示称赞。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庙会,只剩下花朵在清风吹拂下翩翩起舞。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七)

余文淇

我的家乡在新州,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那非春节不可啦!

春节是新年的开头,寓意新的一年到了,要说春节的来历啊!哪来头可不小呢!春节是从历年流传下来的,直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呢!

我们这里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四过完小年就开始了,当然那都是节前的彩排。最热闹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那天才是真正的过年,那天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己,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们新州的元宝饺子。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我家饺子馅是多种多样的,有白菜馅、猪肉馅、韭菜鸡蛋馅、香菇馅等等。餐桌上,弟妹嚷嚷着:“再给我一盘,再给我一盘,我还没有吃饱!”

到了晚上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家家都在放鞭炮,我们家也不例外。爷爷和爸爸从屋里拿出长长的红红的大鞭炮,边拖边摆放着。点火!爷爷和爸爸赶紧跑回屋里来,火沿着火线慢慢的延伸到鞭炮。猛然间外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接下来就是放烟花了,一点火,烟花飞上天空,在一瞬间炸开了,有的像无数颗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轰”的一声,一束烟花飞上了天空,紧接着,更多的烟花飞了出来,随着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响声,烟花绽开了,不一会儿,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各种颜色的烟花纵横交错,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瞧,圆形的、流星形的、瀑布型的、花型的……五花八门的烟花在天空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它们有的像上翻,好像娇媚的牵牛花;有的向下垂,好像绚丽的菊花……我还饶有兴趣的为每一组烟花取了名字,如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满天繁星、百花齐放,再加上黑天空的衬托,显得烟花像是天上的仙女,好一幅壮丽的景象!

吃饺子、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节日风俗。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八)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我的家乡——连云港是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花果山——'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老家就坐落其中。要说我最喜爱的节日,那必定是家乡的春节。除夕这一天,一大早就有许多人开始在自家门上贴对联,窗户上贴窗花,院子里、大街上到处红红火火,鞭炮声震耳欲聋,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家里摆碗筷,一不小心跌碎了碗也不会受到批评,因为过年碎碎平安嘛。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除此之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个重要的春节习俗,就是种摇钱树,所谓的摇钱树就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种在自家门前,竹子长得越茂密,竹叶长得越大,就预示新的一年将财源广进,孩子们将买来的摇钱树种在自家门口,然后往摇钱树上挂红彩带、糖果、麦麸……寓意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福到家门,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真的认为摇钱树上挂糖果,就能长出许多新糖果,就把自己攒了好久的糖全挂到了树上,把摇钱树压的“摇摇欲坠”。

过年这一天,天南地北的人不管有多忙,车票有多难买,都会想方设法的在年三十这天赶回来,到了晚上,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真是让人高兴的事,忙碌了一年,是时候放松一下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熟悉的方言聊天,互相送上诚挚的祝福与问候,让回到家乡的人们倍感亲切。

吃过晚饭,除了年龄小的宝宝睡觉以外,所有人都看着电视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守岁,有的小孩子们坐不住,便上自家院子里放鞭炮、看礼花,小孩子们在过年这一天不用再担心作业的事,大人们也将工作抛之脑后,一家人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虽然春节很快就过去了,但年的气味依旧弥漫在空中,沁入人们的心田。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是不是让人感觉热闹非凡而又回味无穷呢?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十九)

端午节

蔡炫成

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是吃香喷喷的粽子呢?世界上还有几个节日要进行热闹的赛龙舟呢?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传承了二千多年的端午节吧!

在我的记忆中,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外婆就会早早的来到温州,买来粽叶和糯米,用水泡起来,等着端午节包粽子用。

到了端午节,早餐便就是粽子。坐在旁边的外婆手里也正包着粽子,脸上笑眯眯的,好像正在做一件十分令她高兴的事。只见她先拿一片大粽叶,卷成漏斗状,用小汤勺先往里面填一点糯米打底,再往里面加上几块腌制好的五花肉和一个咸蛋黄,然后再填几勺糯米,用粽叶把口封住,再在外面包几层粽叶,差不多包了两三层吧,再用红绳扎紧,一个粽子就成了。包了几个,凑成一吉利的数,就放进锅里煮了。煮粽子的水也十分的讲究,必须是用灰汤。因为灰汤是碱水,而粽子是糯米,所以灰汤粽子比一般粽子吃起来更糯、软,滑、香。

嘴里吃着清香的粽子,看着外婆还在忙碌着包着粽子,心里不禁想起粽子的由来。

还记得那位爱国大臣屈原吗?他十分地有学问,在楚王的身边做官,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而楚王却听信了奸臣的话,将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途中,他听说自己的国家被攻破,百姓遭难,十分的悲愤,五月初五这天,他抱着一块巨石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百姓们知道后,都十分悲痛,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粽子的来历。

嘴里粽子的香味还没褪去,却听见了咚咚的锣鼓声。回头一看,发现老爸已经打开了电视,正招呼我们去看龙舟赛呢!一家人都围到了电视前。一条条龙舟又细又长,伴着整齐的鼓点,它们在水上跳跃着,水花飞溅。渐渐的我觉得眼前的已不是龙舟,而是一条条的真龙!水花也变成了祥云,它们正在云端间互相追逐。

又快到端午节了,因疫情我好久没有吃到外婆包的粽子了,但愿疫情早日结束!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二十)

我出生北京,是名北京人,但我祖籍在东北齐齐哈尔。爸爸说“那里才是你的家乡”。一直以来这个家乡对我而言只是个名词,直到去年暑假。

齐齐哈尔的特色是烧烤,用烧烤招待亲朋好友是这里的风俗。如果说在其他地方烧烤是点缀,在这里烧烤就是生活基调。不是有个笑话说,在东北没有啥问题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顿烧烤。

头一次回老家,姑姑用烧烤招待我们。姑父拿出烤炉放到桌子中间。烤炉分上下两部分,下面是碳盆用来盛碳烧火,上面是带网格的篦子放烤肉。火引子点着后,姑父把它扔进了碳盆。渐渐烟冒了出来,火也旺了。“还要等等”,看着我猴急的样子姑父笑着说。爸爸在旁边解释“火正旺会烤糊的,火下去了才好烤。”

几分钟工夫,姑姑一边麻利地把备好的调料往上端,一边跟我唠叨着这里的烧烤。在这儿不但街面上有很多烤肉店,普通人家也会自备烤炉,随时可以过过瘾。能烤的东西很多,常见的有烤牛羊鸡肉、烤蔬菜、烤海鲜等。调料有孜然、芝麻、红辣椒、花生碎、黑胡椒、味精和盐,不同蘸料自己选择。

火渐渐弱了,菜也上齐了。姑父在篦子上刷了些油,随着火苗突地窜起,烧烤开始了。“欢欢,想吃什么自己放”爸爸边说边把一块腌好牛肉放上去。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烤起来。看着差不多了,姑父抓了把孜然和辣椒面撒在上面,混合着孜然和辣椒面的烤肉香气顿时钻进鼻孔。

“可以了吧”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想吃嫩些现在就行,熟点的就再等一分钟!”姑姑笑着说:“咋都行,欢欢自己掌握。”觥筹交错烟熏火燎间,我吃得很开怀,大人们也回忆着种种往事,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感慨万千。

“欢欢以后要多回来!”姑姑恳切地对我说,“不管什么时候记得这就是你的家,你的根!”

齐齐哈尔,我的家乡。这里的人们会热情地用烧烤招待来人,现已成为一种习俗。欢迎你来我的家乡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