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绿皮书》观后感

篇一:《绿皮书》观后感

张雯萱

《绿皮书》是一部温暖、治愈的电影。主人公是托尼和黑人唐·雪利。

电影的背景是美国。美国,首先是一个有种族歧视的国家。黑人和白人不是同一种阶级的人。电影刚开始一幕:托尼早上看到两个黑人喝了家中的水,便把两个杯子扔了。一开始我天真的以为这是托尼有洁癖,可后来我认为我大错特错了。托尼暂时失业,他不得不去应聘司机。当他看到他的老板是黑人时,托尼拒绝了这份工作。

因为经济原因,托尼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踏上了漫长的两个月旅程。一个头脑简单,容易动手的人,和一个沉着冷静的人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呢?

两个人在车上互怼,二人心中都是不满的。托尼不满意雪利过多管束自己。雪利极其讨厌托尼在车里抽烟,吃鸡肉,可是雪利还是改变了自己。这种画面没有一点违和感,甚至有些幽默。

“光有天赋是不够的,改变人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唐·雪利三合奏里的一个人说的。雪利因为种族歧视便低人一等。他可以优雅地在白宫弹钢琴,也可以被人嘲讽。雪利和托尼说:“妈妈有一个旧钢琴,小时候我跟妈妈学的钢琴。”一个黑人一步步走上上流社会,这是不容易的。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画面:车没油了,托尼停车加油,雪利也下车了,当他往左边看去,一群黑人戴着帽子在耕地。雪利或许想起了失联的亲人,我从他的眼里看出了伤感,甚至有一点害怕。雪利可能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跌入深渊,一切又从头开始了。

世界很复杂,有险恶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快到圣诞节,雪利所有的巡演结束了,托尼开车往回家的路上走。一位白人警察拦下他们并看见了黑人雪利,警察并没抓走他们,反而提醒他们左车轮胎没气了,帮他们加气。

愿所有的人善待黑人。

篇二:《绿皮书》观后感

沈俞岑

为什么制作这部电影的人会取这个名呢?它讲的是文学方面的吗?它是有什么魅力让班主任花两节课之多的时间让我们观看呢?但它的魅力更大于我们不用上无味的语文书上的内容,同学们个个兴奋极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又听一位同学说这片获得很高的头衔——奥斯卡,很是期待。现又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写下此文。

影片大致讲述的是一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招聘了白人托尼在美国各洲参加演出发生的故事。托尼本是与其他白种一样,歧视黑人,连妻子招待两位黑人客人用过的杯子都一脸嫌弃,毫不犹豫地丢进垃圾桶,又不满于唐的高高在上,可因为失去了工作,要养活一家子,便同意了唐。在开始,两人是互看不顺眼,托尼明晃晃地说着惹唐不开心的话,而唐温文儒雅,也只是指出托尼不该做的事,哪怕托尼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得照做。不知哪一刻,他们微妙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唐在托尼开放热情的感染下,开始在车中徒手抓鸡翅,从翘着的兰花指中,我是看到了不适应,勉强,却又巨大的转变,与之前截然不同。在扔可乐瓶之后,唐说了一句:“鸡翅残骸可以被腐蚀,但可乐盒不行。”托尼快速地倒车,唐也迅速打开车门,将可乐盒带进座位上,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人觉得可爱,又有点哭笑不得。

除了温暖的情,还有嘲讽的行。一次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些黑人园丁,又或是奴仆类?他们投射出的艳羡,惊诧,奇怪的目光以及僵硬的动作让我一整个呆住了,但,这难道不真实吗?细想想,在近60年前的环境中,一名白种给一名黑种开门,把他捧得高高的,那些人是有什么想法,更何况在2021年的今天这种现象还是那么普遍。来源 XuexiBANg.NEt

总之,电影中引人深思的地方有很多,它将人性的美好放大了,结局的温馨让人的心软了下来,回味无穷。

篇三:《绿皮书》观后感

今天,阳光明媚,太阳把我晒得十分快乐,一路兴高采烈,去干嘛呢?我和妈妈逛到了电影院,看到醒目的广告牌《绿皮书》介绍,据说点评分数特高十分好看,哇!我情不自禁称赞道,妈妈:“它曾获奥斯卡小金人奖耶!”于是我怀揣着好奇心进入影院。

故事主要讲了托尼是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当务之急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十分严重,于是托尼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与此同时,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他了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只限白人,从这以后,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黑人和白人都是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白人看不起黑人?在我看来,黑人更有素质,更有公共道德意识,应该是黑人看不起白人而不是白人歧视对方。但黑人就受着不去还手,这不是白人要学的吗?这让我想起了在我们班里,不能因为某个同学学习差,而去歧视它,我们是一个小集体,应该互帮互助,不是一个人好,就算好,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一些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要人人参与,所以我深有体会。

“人人平等,万物平等”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平等对待每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篇四:《绿皮书》观后感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areyouwriting?”“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篇五:《绿皮书》观后感

八(8)董钊恺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篇六:《绿皮书》观后感

顾锦晨

在美国,白人歧视黑人司空见惯,大街上白人殴打黑人,黑人警察枪杀黑人,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影片讲述了一个白人司机载着黑人钢琴家巡演的故事。

白人托尼·利普,因为公司在装修暂时失业,他只得另谋生路。他先是与别人比赛吃热狗,赢了50美元,又用一块大金表换了50美元。在这个节骨眼,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演,托尼·利普成为了他的私人司机兼保镖。

两人签订了合同,托尼·利普告别家人便出发了。

一路上,性格迥异的两人关系并不和睦,始终处于对立状态,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两人的关系明显缓和。

事件一

一个晚上,托尼利普在旅馆中休息,突然一个人急匆匆地来找他,告诉他唐·雪利在酒吧被一群白人欺负。托尼利普连忙赶到现场,勒令这个白人放了托尼利普。

这个白人老大拿出刀一脸不屑,挑衅道:“放,拿东西来换。”

托尼不以为然:“你说,如果我用枪把你脑门子上打出两个洞来,你介意吗?”白人一惊,犹豫片刻又说:“我不信。”

这时托尼正准备拿出枪来,店主先拿出了一把AK47:“放了他,打架杀人这种事坚决不允许放发生在我的店里。”

白人老大看见了抢,只好放了人。

唐·雪利踉踉跄跄走出店门,一脸悲愤:“我只想喝杯酒而已,怎么就那么难?”

你瞧瞧,这是多么可悲!为什么黑人就要低人一等,不是人人平等的吗?

事件二

又是一个晚上,两人马不停蹄地赶着夜路。半路上,遇到了警察,此时外面正下着滂沱大雨,这两个白人警察却硬要求二人下车来配合检查。此时的托尼·利普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下车就给了一个警察一拳。结果可想而知,两个人都进了局子。

到了牢房,唐·雪利为了不延误行程,请求打个电话。你们猜他打给了谁?过了不久,警察便乖乖地放了人。没错,唐·雪利直接打给了美国总统。

你看看,一个黑人可以得到美国总统的赏识,却无法被两个白人警察接受,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吗?

事件三

12月23日晚上,唐·雪利准备举办最后一场演出。

演出开始前一个小时,他们到达了演出地点。唐·雪利去化妆室准备下,托尼·利普则先去餐厅用餐了。

过了一会儿,唐·雪利也急匆匆地来到了餐厅想要用餐,但看门的服务员不让他进,说这是这儿的规矩,两人便在餐厅门口争吵起来。托尼·利普也来劝说,但还是无济于事,真无语。

唐·雪利经过了一路的折磨,再也受不了了,带着托尼·利普直接走人。

一个高贵的钢琴家,仅仅就因为他是黑人,就连餐厅的门都进不去,真是天大的耻辱啊!

事件四

路上,两人经过一家服装店,托尼·利普想帮唐·雪利再买一套西装,便与他一同走进了服装店。

两个人挑了一会儿,选定一件西装后,唐·雪利便想拿去试一试。谁知上一秒还满口答应的老板下一秒却画风突变:“先生,你不可以试,除非你买下它。”这一路走来,唐·雪利瞬间便明白了,放下了衣服走了。

托尼·利普见状,满腔怒火,瞪了老板一眼,愤愤不平地离开了。

一个黑人,想试件衣服都那么难,一个人的尊严又往哪儿搁呢?

在美国,白人歧视黑人,请问你们,是否考虑过黑人的感受?黑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尊严,也有应享的权利!

人生来平等,不应该存在种族歧视,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各具所长,我们要做的则是优势互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摒除种族歧视,人人皆有可能!

篇七:《绿皮书》观后感

施欣妤

电影开头埋下伏笔,男主人公将黑人喝过的杯子丢进垃圾桶,可见男主角一开始是歧视有色人种的。但为啥愿意给黑人当手下呢?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电影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

第一处:男主人公与黑人博士的性格就是鲜明的对比。男主是豪放、谈吐随意的,对自由看得很重,最擅长与社会各色人打交道,尤其认为“拳头硬就能解决多数问题”。而黑人博士却与他完全相反,高雅有礼、谈吐不凡,注重仪表,却不擅于交际。我本是认为两人相处过程中会不断的摩擦,没想到他们却异常和谐,是不断相互学习融合的过程,最后两人产生浓厚的友情。

第二处:黑人博士两次吃炸鸡的反应形成的对比。路过炸鸡店,他们共同分享全家桶,博士终于尝试放下仪表,欢快的气氛由屏幕传到了我的心底。但在某地演出时,餐桌上主持人高声说道:“专门为考虑黑种人的口味所制菜品——皇室炸鸡。”我看到这儿不经皱眉,下一幕,博士本来微笑的脸庞一下就僵硬了,勉强扯着嘴角,眼中却充满了对不公的悲伤、困顿、以及自责,眼角微微泛红。男主请博士吃炸鸡,完全出于真诚、友善;而这里却不单纯是一道菜品了,这展现出的是社会对于黑种人的歧视,对于他们的一种定向思维,恶意的看法。

第三处:是两次交警拦车的对比。在大雨天,两个交警对黑人的嘲讽比鱼更加使人寒冷,他们把有色人种看的低下,在他们眼中,对黑人的关爱还没比家养牲畜来的多些,随意欺辱。“日落镇”的规定更让人大跌眼镜,让我愤怒不解,为何会有傍晚后黑人不得走动的规定?!简直荒唐可笑;在大雪天,交警又一次拦车,我的心有点沉下去了,但很快让我惊讶的是,这位交警是出于善意的提醒轮胎气漏了,即使在大雪天人们的心也是暖的。两个交警,两种品质,形成对比。

电影全篇都在写种族歧视问题,对于这个我们应该更直观的面对,而不是回避它。人的肤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自己更好的活,是我们要做的。

篇八:《绿皮书》观后感

当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在想可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得到了一本表皮是绿颜色的书,书中有一张藏宝图。然后围绕这本书展开寻宝之旅……。但看完电影,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黑人博士钢琴家——唐,他拥有极好的艺术才能。可他在拥有了一个自己单独的演奏厅和每天数百名的观众后,却请了一位叫托尼的失业白人做司机,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南方巡演。整个过程中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演出,但观众的掌声,嘉宾对他的称呼,大家对他的尊重,都只存在于舞台上。一下台,唐在白人眼中仍是“老黑”,甚至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黑奴”。

托尼作为他的司机,免费看了他的每场演出,也亲眼目睹了唐所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台上受人尊敬的钢琴家,下了舞台不能进白人的厕所,不能进白人的餐厅,甚至不能进入正常的更衣室。托尼既为别人对唐的态度而气愤,又为唐放弃了安稳而受人尊重的演出厅,而来做巡回演出而不解。

终于,在影片的最后,托尼在唐的一位搭档口中明白了唐这次巡回演出的目的。原来他这次巡回演出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尊严,也让黑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当知道这些,我对唐肃然起敬!

这部电影反映了欧洲严重的种族歧视。与此同时,我也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和平、友好、平等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虽然也有语言、相貌、服装上的差异,但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在祖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感动的电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观看。

篇九:《绿皮书》观后感

八(20)邵士齐

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种族歧视无所不在。虽然南北战争后美国通过了废奴令,但人与人之间的沟壑,又岂是一纸条文能够消除的?

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下,《绿皮书》的故事开始了。一位生活在美国北方的富裕黑人音乐家谢利,与一位并不是那么富有的白人“小混混”托尼,在当时,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钢琴家想要去南方巡演,想要打破这种种族歧视,打破这种偏见与不公正,并且告诉那些南方的种族歧视者:原先受歧视的黑人,也可以爬上枝头,也可以成就光辉的人生!

于是,音乐家怀着这样的梦,带上了托尼,前往了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

他们终于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南方对黑人的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所谓饭厅里“不接待黑人”的“规矩”,又只是一种新时代的种族歧视。

谢利是愤慨的。他面对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在游泳池大打出手,还遭到了两个白人警察的虐待,托尼联系了州长事态才得以平息。谢利不理解:同样是美国,为什么差别这么大?所谓的“公正”“民主”“自由”为什么到了黑人身上就变成了“压迫”“虐待”“歧视”?

托尼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保护好了谢利。但他不理解,明明这位音乐家已经这么富裕,还要追求自己的权利?他告诉谢利:“你不是住在光鲜亮丽的城堡里吗?为什么你还要闹出这么多麻烦?”

谢利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哭着回答:“是啊,托尼。我住在这座城堡里,但是孤身一人!”

于是我又想起了影片中的一幕:两人的汽车抛锚了,停在了广阔的农田旁。农田里的黑人在辛勤地劳作。田地里的黑人看到车上下来的黑人谢利,身着西装,衣冠笔挺。两个黑人的目光交集,老黑人的眼神里透露着无奈。

同样是黑人,为什么你就不用受到白人的压迫?

谢利不知道。他只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平等。而破除这种不平等,可能需要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平安夜的前夕,谢利将托尼送回了家,与家人团聚。托尼早已摒弃了些许对黑人的偏见,也懂得了许多。

谢利与托尼,或许就是那个时代消除不平等的最好佐证吧。

篇十:《绿皮书》观后感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跨越黑白的情谊,叫人倾倒。

——题记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篇十一:《绿皮书》观后感

蔡依辰

人性当下,每个人都不容易地活着。在世事繁杂下,很难看清人性。

一个人

托尼是一个人,可他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他是顶梁柱,是丈夫,是父亲,是在酒吧潇洒纵横,叱咤的人,他对于钱,是万万潇洒不来的,这似是人性中的爱财,可又似乎不是,更像是为自己获得一份安逸和对于家庭的保障。一个人为了钱,有时也会使用异乎寻常甚至极端荒谬的方法,对于“比赛吃热狗”“吃了26个”早已不敏感。他爱乱吹嘘,给自己壮胆,这是表面上的云淡风轻,心中凌乱如蚂蚁,无非是麻惑本心,自己不识自己,这也许很可怕,凡事不经脑子,以武动人,但实在有效。但“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

两个人

唐。雪利和托尼本是两个人,两个精神思想永不可能有交点的人。托尼贴近生活,不拘小节,吹嘘至极;唐的沉稳,整洁,有修养;一个以武服人,一个以理制人。一个白人,活得粗鲁像个黑人;一个黑人,精致得像个白人。两个人都苦,一个苦于在赚钱路上奔波,一个苦于在事业道路上开拓。人是会相互感染的,人性成全了人的性格。性格的各异成就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唐。雪利开始滔滔不绝,当托尼开始渐而服从约束,当他们开始互相体谅,他们成为了搭档,惺惺相惜。

一群人

这一群人并不包括唐和托尼,这群人都过着胆小、怯弱的、苦逼的生活。或是乡下麦田旁黑人农民望见豪车和西装革履的人的木讷,或是警局里的人受到上级的辱骂,官员位高则狂,位低则任由滋长,更不提百姓。

两个种族

种族歧视问题定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的问题往往从小事中体现。尊重与自我尊重碰撞,“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所以如果我不够,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无法改变的他人的根深蒂固的看法,何尝不去打破自我禁锢?任何时代,每个角落,每种制度,都要不断被反思。影片中说的对“成为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改变人们的心灵”,而“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要去不断挑战世俗偏见,感于心,化于行。黑人被白人瞧不起,无非就是白人人性中的傲与偏。傲娇、傲慢、偏见与偏颇。

但矛盾的种族关系更因人而异,往往那些总爱给予人温暖的人中,人性的光辉很夺目。极为美好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也都温情脉脉。倘若当人触犯了道德底线,不知变通,将一无所有。

剧情并不难理解,可一个人要经历这些,先得做个苦行僧。

人生百味,难言滋味;人性亦或美好,亦或冷淡。

“绿皮书”就像是影片开始的那本《轻松度假——黑人司机绿皮书》一样,是路上的避险指南。

这不仅是一次远行,也是一次人性的修行。

篇十二:《绿皮书》观后感

八(8)叶玥希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钢琴家唐开车,向南方做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几个片段,讲述的是因为店里的老板、服务生看唐是一个黑人,所以不让他上洗手间、去餐馆吃东西。这就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种族歧视。但他身为一个黑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况且他还是被邀请来的嘉宾,理应接受较好的服务。所以他总是不赞同他们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对黑人的不公平对待。

在影片的开始,作者抛下了一个疑问:托尼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唐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却选择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唐三重奏的音乐伙伴给出了答案。

他说:“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唐正是因为怀揣这样的勇气,才会拿着绿皮书,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从整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唐是一个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独在一个片段中,我们才看到了真实的他。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托尼邀请他一起用手吃炸鸡,但是唐觉得这是一个不卫生的行为,经过托尼的一次次强烈推荐,唐也无法推脱,于是大胆地放下姿态,啃着炸鸡。然后也学着托尼将鸡骨头扔在窗户外。

作为一个黑人,他学会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乐的乐趣。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对方不允许自己在餐厅内吃饭时,取消演出。这都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事实的表现。

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孤独的唐从来不与自己的兄弟联系。他认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都没有来找自己,便也不愿做那个主动的人。

但托尼却看得透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尊重与温暖便会向你走来。

篇十三:《绿皮书》观后感

八8柯苏冉

看完后,感触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仅仅的叙事,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两位主人公的几次上车下车,预示着两人之间的微妙改变。

从拿到手的绿皮书开始,肯德基、幸运石、写信、遇难、化险,在走走停停的过程中,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见,互相尊重。

刚开始托尼对黑人的成见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开场不久就扔掉了两位黑人员工喝过的杯子。到后来成为雪利的司机,他从开始的桀骜、偏见,到后来见证了雪利的优秀,接受了雪利的优秀,同时被这种优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个足够优秀的人,一般来说跟托尼这个老粗在一起理应学不到什么,但他却得到了走出孤独的勇气。

在电影中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能看到两人相互影响,不断改变与成长。我觉得,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才是最打动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极富教养的钢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将自己训练成一位优雅而忧郁的贵族。然而这样的他,是不快乐的。他属于黑人中的异类,白人中的笑话,他永远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然而托尼出现了,他拿着炸鸡告诉雪利:“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最终,雪利博士敞开心扉,接过了托尼的炸鸡,走出了寂寞,更是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的结尾,雪利敲开托尼家的门,当托尼向家人介绍雪利后,寂静无声,面面相觑。而下一秒,众人欢庆,将雪利拥入房间。托尼的夫人拥抱着雪利“谢谢你帮他写那些信”与“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相呼应,是如此温馨。

篇十四:《绿皮书》观后感

八(8)祁煜

“他是怎么做到笑着跟他们握手的?因为消去成见,需要勇气。”

——题记

在老师的强烈推荐下,我看了《绿皮书》这部名著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越想越觉得眼熟,这不就是美国版的《傲慢与偏见》么?

的确,阶级的差异所引发的偏见,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极大的隔阂,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

《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角正是这样:Tony·Lip,自小生活在纽约某一街区的意大利裔白人。Don·Shirley,混迹贵族圈的天才黑人钢琴家。没错,这部电影的人设就是如此与常人的思想不符,它打破了我们对黑、白种人的刻板印象,更让观影者们直观地感受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

不难发现,在电影中,Don·Shirley先生的身份是十分尴尬的。论天才钢琴家讲,他是贵族圈中重要的一员;但是一下台,他那黑人的身份又会使他如过街老鼠一般,人人看不起他。而且,不光白人歧视他,连别的黑人都视他为“异类”。在电影中,Tony·Lip驾驶的车在路上抛了锚,只能停下来修理。身着礼服的Don·Shirley先生走下车,却看见对面的田地里正在劳作的黑人奴隶像在看怪胎一般地看着自己。

在种族歧视事态极为严重的南方腹地巡回演出,Don·Shirley先生不免遇到许多麻烦:他来到演出地点,想要上厕所时,却被人阻止,更有甚者,指着一片小树林,让他到那里“方便”;他在商店看上喜欢的西装时,又被人拦住,不让他进更衣室试衣服;最令人气愤的是,在到达最后一站演出地点时,酒店的经理竟然不让他进餐厅,还让他在更衣室中“用餐”……面对这些侮辱,Don·Shirley先生选择了忍耐,并且始终保持他的仪态,没有抱怨一句。

也许,正如电影中所言:“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还需要勇气。”在片尾,Don·Shirley先生放下了自己的包袱,用着平价的钢琴,弹出了自己的心声,而Tony·Lip,也因这段旅程,收获了一段美好的友情。

偏见造就了一个人的傲慢,傲慢使人心怀偏见。

篇十五:《绿皮书》观后感

何为区别?——观《绿皮书》有感

周洺宇

何为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彼此不同的地方。但是在一部电影中,为什么“COLORED“和”WHITE”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呢?

全文从一个黑人音乐家以医生名义招聘司机为线索,主人公托尼。普利下岗后去应聘司机。引出下面一系列可以表达种族歧视的事件,到最后音乐家的平安夜在利普家度过,取消了他那自傲的态度。

故事中,除纽约外,其它地区对黑人歧视十分严重,所以在临走前,给了主人公一本《黑人旅行的绿皮书》保证每个酒店都可以允许黑人居住。但是平时的巡演却有着十分巨大的问题,先是钢琴牌子不对,而且全是垃圾,保安还嘲讽黑人不该有好待遇。虽然利普用武力制服了他,但是歧视已暴露无遗。在美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有十分强烈的种族歧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的一个美国黑人在超市中仅仅是用了一张假币,就被警察使其窒息身亡,判处结果更是令人愤怒——仅仅是将警察革职!这不仅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会这样,黑人和白人真的的有那么大区别吗?难道黑人去酒吧都会遭受殴打吗?不,我认为不是。

在庄园中,音乐家的同伴对主人公透露:其实黑人音乐家完全可以拿三倍报酬,可他却执意南下,受着人们的冷眼待遇,就是为了改变人们对黑人的不公平看法,但改变的却微乎其微。

到了“日落成”情况更严重了,不允许黑人进入,又因主人公愤怒之下打了警官一下,二人就被关进了监狱,最后,还是因为音乐家的朋友摆平了这事。那警官正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一般,前面还怒目而视,后又眉开眼笑了。真是个丑陋的笑容!

这部电影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局面,但是我们不能像当时的美国人一样。“区别“一词不是在”COLORED”中应用的,黑人与白人也没什么不同,虽然我们没有种族歧视,但是要以此为戒,做个人人平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