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作文体裁节日作文内容页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一)

还有哪些地方春节的时候是包粽子的呢?还有哪些地方春节的时候是做青团的呢?还有哪些地方春节的时候祭祖是仪式感满满的呢?

今年的春节我们是在城市过的,每当看到窗外灯火通明的大楼,眼前就会浮现出和家人亲戚谈笑的画面,那可真是温馨啊!

记忆中在一月底左右的时候就要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大家叫来周边的亲戚朋友围成一桌,就包起了粽子。大人们将准备好的糯米和粽叶拿出来,把粽叶折成一个尖角儿状,再倒入糯米,用小绳子捆起来就好啦,大人们边做边聊,小孩儿们也在一边学的有模有样。第二天,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土灶中煮,时间久了,那香味儿就出来了,那几天几乎家家都包粽子,全村都沉浸在清香里。煮好的粽子,香甜不腻,光是看看都觉得甜。

包好了粽子,还得做青团啊。一早起来就要准备青团馅儿了,什么猪肉啊,酸豆角啊,萝卜丝啊,豆腐啊……都剁成碎沫,作为青团馅儿,到了下午泡了一晚上的艾叶就可以用了,把面团染成绿色,也有了艾叶味儿了,再把剁好的馅儿拿上来捏下一把面团做成小碗状,用筷子挑一点馅儿,将口子包住,揉成扁圆形,最后贴上艾叶就完成了。煮沸后的青团色如翡翠,吃过后嘴里会有一股艾叶味儿。

除夕前几天的时候,会有许多卖零嘴的车子来村子里,生意都格外红火。车子里都是卖一些蜜枣,开心果,豆干,桃酥等,小孩子们就爱吃这些东西。

除夕很快就来了啊。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去祭祖,人们在家里做好金银元宝,带上万寿香等物品,就去祭祖了。祭祖用的金银元宝都是用纸做的,这种纸薄的很,做的时候得小心,折好的金银元宝会被包在一些纸包里,等到了祭祖的地点就可以拿出来烧了。把这些元宝、钞票一张张烧掉,祖先就能收到了,在点着了万寿香,拜拜祖先,向祖先祈祷祈祷,如“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之类的话,祖先听到了我们的话,就会保佑我们了。到了晚上大家就围在小院子里放放花炮,闲聊玩耍。

今年的春节是在城市过的,难免有些冷清。看着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想想往年此时入眼的应是灯火花炮,入耳的是家家传来的欢声笑语,心里不禁有一股孤独感。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二)

新年“派利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港台地区非常流行,而我是从小在深圳长大的,深圳属于广东省,广东省与香港距离非常近,故习俗都大同小异,我便从小就熟悉它了。“利是”又称“利事”或“利市”,取其意为大吉大利、好运之意,一般老人家则称之为“红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压岁钱”,而利是封就是装压岁钱的封袋。

在小的时候,记忆里每当春节来临之时,我们全家大大小小都要准备利是封,颜色以大红为主,也有金黄或其他色。利是封的外观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有长条形也用小方形。风格、寓意也是千变万化,封面上有字有图,文字都是祈福吉祥话语,图样有生肖、财神等,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佩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啊。

我最喜欢帮爸爸装利是封了,我会按照爸爸要派给的对象进行装袋,平常随手要派的我会选择小型利是封,一般装5元或10元,特殊的会装50或100元。5元或10元的利是封是最常用到的,基本见人随手就派的。像爷爷奶奶出门买菜或爸爸妈妈开车出小区,见到小区的保安或阿姨,大家新年见面,都会说到“恭喜发财”,所以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派利是。爸爸也要给他的工人派利是,与熟悉的朋友见面也会派到利是。那妈妈呢,上班的第一天,公司的未婚同事都会集体组队到办公室里找已婚或领导一起讨利是封,听妈妈说,这是上班第一天上午的公司活动,现场特别有趣。此时的利是封的更多寓意就是大家新的一年都要行大运,同时也是感谢他们一年的辛苦付出。

而我,也会装着小利是封,约好同学一起到小区里,我左右环顾下,见大家都到齐了,郑得地对他们说道:“今天,我们要成立一个小组,名叫‘利是队’。有谁要参加吗?”

随后,他们纷纷举起手,我马上下达了任务:一起讨利是!于是我们马上开始行动,来到了平时人数比较多的小区游乐场,见到相熟的奶奶或阿姨,我们就会上去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然后奶奶或阿姨们就会乐呵呵地跟我们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哈”,就会给我们派个利是封,收到利是封的小伙伴们,别提多开心了!派利是封的大人们,也因为派了更多的利是而感到开心。因为在广东,利是封派的越多,也就代表来年会更发达更有福气。

派利是虽然是小小心意,但代表了大大的寓意,各式讨利是的有趣行为,也更好地促进了大家的感情,给新年增加更多快乐的气氛,我非常喜欢这个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三)

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庆贺活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每家每户也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

上海人的传统春节习俗包括: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发压岁钱、吃汤圆、初五迎财神、逛城隍庙……今年,我也按这些习俗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合的春节。

小年夜那天,外婆让我和表弟一起贴春联。“左边点,右边点,再过来点……”我指挥着站在椅子上贴春联的弟弟移动春联的位置。“OK!”我称心如意地说道。没想到走远一看,左右两联还是贴歪了,我和表弟捧腹大笑。我们俩只好对调工作,我来贴,表弟来指挥。好不容易把左右联贴好了,我们俩左看右看,感觉好像贴反了。于是,我们上网查阅,才知道春联的上联通常以入声也就是第四声调为结尾,下联通常以平声或上声也就是第一声调或第二声调为结尾,而且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我和表弟讨论了一番,确定贴反了,于是只好重新贴。“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朗读着外婆挑选的春联,我们也体会到了外婆对全家人“积善常乐”的期待和祝福。

到了除夕就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的时候了。我们全家人人都换上新衣服来吃年夜饭。餐桌上菜肴丰盛,最少不了的就是鱼,代表“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全家人一起守岁,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可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收到了长辈们给的一大堆红包呢!

大年初一开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就要到各个亲戚家里拜年问候,到每家都要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当然我最开心的还是收红包,还有和许久不见的兄弟姐妹们团聚玩耍。

年初四晚上,我和爸爸一起迎财神。爸爸买了财神符,点了高香,到了初五零点,我们还开门放电子鞭炮,欢迎财神来我家。

一转眼,已经正月初七,春节假期结束了,爸爸妈妈也要开工上班了,我也很快就要开学了,但春节的喜庆场面都让我牢牢地印在心中。我期待着下一个春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四)

寒假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当然就是过春节了,今年因为疫情,提倡就地过年,所以今年的趣味儿也就少了很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过年……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外公,外婆家过年了,那个时候,外公、外婆总带着我上街去买过年必备的小零食,什么瓜子,核桃,开心果,酥饼,糖果……因为过年时来的客人多,准备的主食和菜品也多,外婆最拿手的当属"红烧狮子头″了,您可别误会,这狮子头只是又大又圆的肉丸子做的,可不是真的“狮子头”。外婆每年过年都要做好多,因为这道菜总是第一个被吃光。记得小时候这道菜还没等端上桌,我就已经在厨房看着了,生怕谁会对它先下手!

年三十那天的事情可多了!天还没亮,外公,外婆就开始忙碌上了。挂红灯笼,贴对联,还要把“福”字倒着贴,寓意着“福”到了!而且他们还不用胶水粘,每年贴对联贴“福”字的时候,外婆都会弄那种"面糊″,然后把春联和“福”字都粘在乡下的大门,房门……。到了晚上,外婆都会弄一桌子的菜,因为来的客人多,像我这么小的小朋友,外婆都会给他们压岁钱,那些来串门的,也会给我压岁钱。

客人也只是吃完饭聊聊天就走了,到了晚上的时候,也只剩下我,外婆,外公,和爸爸妈妈了。一家人还会坐在一起看节目,快到0点的时候,外婆还会端上香喷喷的水饺。没等吃上两口呢,春节晚会的主持人就开始倒计时了,随着主持人和观众们的呐喊声:“3……2……1……新年快乐!”外面的烟花也布满了整片的夜空,而我也是急忙放下碗筷,没等穿外套就跑出去看烟花,妈妈这个时候无奈的说:“这个时候也不嫌冷了。”

虽然今年没能回去过年没有见到外婆、外公,我这也是在为国家出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疫情快快好起来,让以后每年的春节都能像从前那么有意思!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五)

过春节,就讲究的是一个热闹开心。我的家乡是上海,在上海过春节也别有一番特色。

春节那天,红色就是最合适的颜色。早上起床,我就换上了新买的红色毛衣。妈妈涂上了红色的指甲。走进客厅,爸爸正在往墙上贴春联,再挂上两串大红灯笼。妈妈插了一束红色的花放在客厅,顿时家里就充满了年味。窗外小区里的树上也缠满了红灯笼和红色的灯串。到了下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全都来到了我家,他们满面笑容地把一个大红包塞到我的手中。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最期待的自然上海人春节必备的春卷,八宝饭和汤圆了,刚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春卷颜色呈金黄色,放入盘中似乎还有滋啦滋啦的响声,可以透过薄薄的春卷皮看见里面塞得快包不下的馅儿,心急的我每次我吃春卷时都会被烫的上蹿下跳。,但又不肯吐出来。八宝饭寓意把所有的宝贝全都凝结在这一碗里,勺起满满的一勺,口中的糯米入口即化,嘴里都是甜甜的豆沙味。嗯!这是甜甜的年味!

吃完饭后就到了我们家特有的环节,我给大家送红包。大家可别觉得奇怪,这可是我家的风俗,在我们家,不仅大人要给小孩送红包,小孩也要给长辈们送红包。小的时候我都会将红包包上自己的一些零用钱再亲手写上一张祝福的纸条交到长辈们的手中,但是今年我想出了个好主意,通过微信红包的方式来发红包,这样祝福的话语也可以通过手机发出去,连不会用手机的外婆也学会了抢微信红包。虽然发出去的红包的钱数不多,都是几块钱的小红包,但是大家仍然抢的哈哈大笑,这是热闹的年味!

接着我们就会打开电视看热热闹闹的春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点东西,互相聊聊天。客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长辈对孩子们的希望。这是温馨的年味!

虽然每年都是这样过年,但这仍然是我最期盼的一天。因为这一天里让我品尝到了家庭的温馨和热闹,虽然今年许多人都因为疫情没有回到家乡,选择在上海就地过年,但是在上海也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大家聚在一起像亲人般友善这是过年的习俗,也是上海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六)

爆竹声声辞旧岁,瑞雪飘飘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在不知不觉中到来了,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习俗,我的家乡安徽是怎么过春节的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在春节前的一个星期,父母开始购置年货:鞭炮、烟花、食材、新衣……那么多需要买的年货,万一现金没带够怎么办?今天可流行二维码付款了,扫一扫码就可以直接付钱,也不需要担心钱包丢失。妈妈每次付钱都会感叹:“真是太方便了!”买完年货,大大小小的年货全堆在客厅,看上去好不热闹,也就有了一点年味了。

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房间,这一天被称作“扫尘日”,也叫“迎春日”。妈妈说,扫尘有驱除病疫、祈求新一年安康的作用,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寓意。打扫完房间,大家会贴几个倒挂的“福”字,还会贴春联,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盼星星,盼月亮,可终于把春节给盼来了,这一天大家都起的很早,来准备忙碌又喜庆的一天。刚起床,耳边就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与烟花声,热闹极了。大家穿上新衣服,吃完饭,就准备去拜年了。所谓拜年,就是要走街串巷地给亲戚朋友送祝福。长辈们在拜年前都会包好红包,递给小孩子们,当然,我也收到了不少红包。但是我的小叔在外地出差,不能与我们分享这份喜悦,怎么办呢?打开手机,就看到了小叔的朋友圈:“祝大家新年快乐!”嘿!科技可真方便啊,让远在他乡的小叔也能送来祝福。在大家互相祝福的声音中,拜年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晚上,就该吃团圆饭了,团圆饭的桌子上最不能少的菜有鱼和饺子。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鱼),而饺子作为中华传统食物,有着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的寓意。一家人围在桌子旁,谈笑风生。一道道菜被端上桌,弟弟看到心爱的肉丸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接着爸爸就让弟弟把筷子放下,弟弟十分疑惑,爸爸笑着说:“要让老人先动筷哦!”爷爷说:“没关系的,让他先吃吧!”弟弟听了以后,认真地把一个肉丸子放进了爷爷的碗里,说:“爷爷,这个好吃!”“爷爷咬不动这个哇!”大家都笑了。

吃完饭,一家人开始看春晚,在大家的欢笑声中,奶奶感慨:“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电视啊!真好!”老人们仿佛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了从前的生活……

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来分享一下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七)

每逢在乡村里过年,我一定会参加一项重要的活动——抢炮头。抢炮头最开始是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主角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顾名思义,将特制炮头点燃后射向天空,在还没有落下来之前,人们就会乘机争抢带有标识的炮头。据说谁家抢到炮头,保管全年顺利、平安兼发财。而且习俗规定,下一年获得者要向神灵还回来这些“供品”,以便活动能年年继续。

在我的印象之中,去年的活动最为热闹。那天的天气灰蒙蒙的,看样子是要下一场大雨,要是用肉眼寻找的炮头的话有点困难,所以,望远镜就派上了用场。活动准备就绪,几枚炮头伴随着刺耳的响声撕破了天空。消失在厚厚的云层之间。人们一群一群地寻找,紧张、急促的锣鼓声不停的敲着,很快就要被人群的声音淹没。小孩子们边玩爆竹边寻找,大人们则是东奔西走,老人们在一旁坐在椅子上悠闲地聊天。坏天气似乎没有影响人们的兴致,一条条街道都被人流塞满了,村子比平时热闹了几倍,和往常冷清的环境截然不同。不仅是人多了起来,气氛也变得不一样了,因为过年的原因,到处都喜气洋洋,到处都是红色的:对联,炮竹,新衣。遇到认识的人,都相互寒暄。

这时已经有人陆陆续续拿到了炮头,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拿着的炮头,新年的希望和好运就好像寄托在它身上。抢到炮头的人,亲朋好友就都围上来祝贺。在一旁的小孩,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受到这过年的热闹气氛所感染,也笑嘻嘻的,活蹦乱跳。

眼看着大家都抢到了炮头,我也要开始努力了。我把目光锁定在带有标识的炮头上面。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没想到的是,突然刮来了一阵强风,使炮头偏离了路线。在如此广阔的天空中,一旦跟丢就很难再找到了。估量着炮头就要降落了,我只好来到大概的地点,把望远镜调到小一点的倍率,进行扫视。正着急时,忽然在空中看到了一丝红色,急忙把望远镜举起,果然是炮头!我喜出望外,抹了一把冷汗。到了最后,我毋庸置疑拿到了炮头。

作为不可或缺的传统活动,年年的抢炮头都让人期待不已。它已经不再是祭祀活动了,而是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新期盼。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八)

今天是腊月廿八也就是1月22日,家人们都在忙着准备一些东西,来拜年菩萨。当等到夜晚十点的时候,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把方木桌摆在客厅中央,上面再放上一个大盘子,盘子里有一个新鲜的大猪头和一只身上插了三根羽毛的鸡,盘子边上还有一条用红纸包着的活鱼,奶奶准备了好几个小酒杯放在盘子后面,里面放的东西可不同,有的放了一些茶叶,有的放了一些生米,还有的放了一些老酒。等这些都准备好后,爷爷拿来两只高高的红蜡烛,把它们整齐的摆在盘子前一边一个,中间再放一个杯子,杯子里放满了生米,用来插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这时,爷爷拿出一把打火机,点燃两支蜡烛,火苗如充满童趣的小孩子,一下子窜了出来,还不停地摇摆身子。接着爷爷拿来一大把香,借蜡烛的火点燃,细细的烟一下冒了出来,爷爷把香分给了每个人,每个人三支刚刚好,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拜过去,拜好了就把香插在杯子里。等大家都拜完了,奶奶到阳台上,摆好各种经,并点燃,大家围着双手抱拳拜一拜,仪式算是结束了,等一切都收拾好后,大家就开始享用美味的夜宵。

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爷爷奶奶把八仙桌摆在客厅中央,上面摆上刚做好的新鲜菜肴,前面再放上两个红蜡烛,中间放个装了米的杯子,“一切事物都准备好了,哦,不,还忘了三张长凳。”爸爸一边说一边搬来长凳,放在没有蜡烛的其他三面,爷爷见一切都准备就绪,就拿起打火机点燃蜡烛,接着又点燃了一把香,喊到:“快来快来拜阿太啦!”话音刚落,大家都走过去,每人拿三支香,有次序地朝着蜡烛拜一拜,然后插上香。等大家都拜完了,爷爷再吹掉,开始享用美味的菜肴,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团圆饭,大人们饮酒畅聊,小孩们则早早的吃好饭出门放烟花。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喜欢吃团圆饭啦,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吃上家里存着的肉。

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就开始走出家门去拜年。拜年,就是大家去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亲戚家送上年货,表示祝福,礼貌。而在这同时,被拜年的人家的长辈会给去拜年的小孩儿压岁钱。等他们回礼的时候,拜年的人再同样的给他们的小孩压岁钱。

等这些事儿都做完了,春节也就算过完啦!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九)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绵长的历史中流传下来许多的节日如:细雨纷纷的清明,热闹喜庆的端午节,合家团圆的中秋节,登高望远的重阳节,辞旧迎新的春节……在这些众多的节日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过大年了。

因为春节前一天晚上——除夕要吃年夜饭,所以春节前一天下午吃饭之前肯定要在门上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上了那红红的对联,听奶奶说,贴上对联,合家团圆,来年我们家日子红红火火。

年夜饭中最难忘的食物那就是饺子了,我们一大家子的人都来到了餐桌旁边,洗净手,纷纷拿起早已被妈妈准备好的饺子皮和饺子馅准备开始包饺子了。

我先拿出一块饺子皮,再把饺子馅用勺子舀了进去,开始包饺子了,学着大人的手法包了起来,没想到包得奇丑无比,我开始嫌弃大人们却乐了,安慰说只要不散就可以,于是我们几个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地大展手脚起来。奶奶包饺子时还会在某个饺子中放一枚煮净的硬币,谁吃到谁就是明年的幸运儿了。我们都十分想吃到这个特别的饺子,个个都恨不得把所有的饺子都吃了。

桌上除了饺子,还有一桌丰盛的饭菜,我这次像平时一样准备盛点锅巴汤喝喝没有,便好奇地问奶奶:“奶奶,您为什么不烧锅巴汤呀?”奶奶笑了笑:“过去人们缺衣少食,几乎天天吃些夹着些许米饭的汤汤水水,填不饱肚子,简直饿怕了,现在日子好过了,人们过新年时就特意不吃锅巴汤,祈求来年米仓满满吃不完。”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终于来临了,那就是一一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亮极了,这也预示着新年的到来。看着那圆柱形的烟花升天喷射,闪亮无比,那五颜六色的烟花美丽极了。

看着这美丽的烟花,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住在一个深山老林里面,每到除夕就出来害人,然后有一个人知道“年”怕红色,怕响声,后来人们每当过年就穿红色的衣服,贴对联,放鞭炮,“年”就逃走再也没来过。人们为了纪念把“年”赶走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一个节日一一春节(过大年)。

过年代表着我们又长了一岁,也越来越成熟了,不能像以前一样幼稚了,我们又要做新的计划了,要把握好时间,不管你以前多么的糟糕,都要用最好的心态,来迎接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春节已过,我们又要用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

要说这春节的热闹,自是不必多言。除夕的团圆喜庆,初一初二的走亲访友,都令人心中塞满沉甸甸的喜悦,而最让我激动万分的却莫过于初三夜盛大的“板龙驮会”。

初三的大清早,我就已拿出外公家存放着的长板凳,凳长约1米,两头各留有一圆孔,待木棍前后连接。凳面上装有5个红灯笼,内各置1根电动蜡烛,待舞龙时一齐点亮。

终于熬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背上长凳向礼堂涌去,在灯火通明的礼堂将长凳用木棍连接起来绕成圈状,而处于中心的,自是那高2米,长4米,用棉纸裱糊后栩栩如生的龙头了。我看着盛大的集会场地,心中涌起喜悦与万分期待。

吉时一到,主事一声令下,便有人举起“宝珠”逗引着龙头前进。在轰鸣的礼炮声中,龙嘴不时喷出“火焰”,仿佛神龙下凡一般,全长30多米的“火龙”游进了小镇的各个街道。“嘿啰嘿啰……”伴着那铿锵有力的吆喝,板龙继续前进着。游过的乡间小道上围满了村民,他们都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壮观景象。小路旁,村民们早已摆好炮仗,烟火飞跃于夜幕之上,绚烂的火花与龙灯相辉映,为小镇夜晚更添许多光彩,也点亮了新的一年!

经过一路游行,板龙来到了村文化广场,在那狭窄的小广场上,伴着宝珠的逗引,开始了惊心动魄的盘龙。细长的龙身在狭窄的广场上绕着圈,开始慢慢悠悠盘起来。随着锣鼓声越来越密,板龙越盘越快,那木凳摩擦发出的“吱吱”声不绝于耳,眼前一片红光纷乱。我与周围的村民们一齐尖叫,一起鼓掌,沉浸在这一片喜庆与祥和之中。

随着转速减缓,板龙驮会结束了。我顾不得腿麻脚酸,便向外公追问起了板龙的来历。外公说,板龙原来是纪念中国第一个女皇帝陈硕真的民间话动,一开始规模很小,后来人们生活富裕了,家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板龙驮会,也成了梓桐这个小镇必不可少的活动。

听着外公的话,我不由感慨万千,想不到这板龙还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我细细回味着火光辉映的天,盘旋舞动的板龙,与村民们淳朴的笑脸,竟不觉期待起了来年再一次盛大的板龙驮会。

那萦绕心间,久久难忘的春节板龙驮会。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一)

六(1)班翟雨婷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最隆重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春节就是一盏盏红灯笼、一副副春联、一朵朵烟花、一张张欢乐的笑脸……

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那红光耀眼极了,仿佛在宣告节日的来临,给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一份喜庆。大人们忙着做年菜,孩子们去买自己喜欢的烟花,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中午,人们纷纷把新买的春联贴到门上。“贴春联”这个习俗的来头可不小,春联源于桃符,王安石诗句中的“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它。渐渐的,桃符演变成了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也从明朝开始盛行,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每逢春节贴春联,便想推广,于是要求金陵的所有人家都要将春联贴在门上,有一户人家因为事务繁忙忘了贴,刚好被微服出巡的朱元璋看到了,他亲笔题写了一幅送给他们,这户人家就把这“限量版”的春联珍藏了起来,至此以后,人们都在春节贴对联。春联的贴法也很讲究,上下联位置不能贴错,如果横批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它不仅是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形式,还是一个家庭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夜幕降临,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到了,他们纷纷下楼,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开始燃放。烟花的种类可多了,孔雀开屏、百花齐放、火树银光……看得人眼花缭乱。

放完烟花,就到了守岁的环节,在这个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全家人都聚在一起,看春晚吃夜宵,为的是让父母健康长寿,家人幸福平安,一时间,欢声笑语充满了屋子……

春节的习俗真有趣,挂灯笼、贴春联、守岁、放烟花……不仅营造出了欢乐喜庆的氛围,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二)

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多,你知道我最喜欢其中哪个节日吗?当然是春节啦,因为春节是中国的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的前夕,人们早早的就把腌制好的腊肉挂在阳台上,看起来就是一场小型的美味腊制品展览会。听妈妈说她小时候,外婆还会把白嫩嫩的藕制作成一种美味——藕丸子,寓意团团圆圆。

春节那几天,爷爷家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零食,虽说平时也没少吃,但爷爷奶奶露出的笑容,也让我们充满了快乐。除夕年夜饭可是春节的重头戏,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爷爷奶奶他们从上午就开始忙碌,一直到晚上。这年夜饭科有讲究腊,一定少不了猪头肉,寓意鸿运当头;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全桌一共有12道菜,代表12个月。奶奶将一切准备好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将桌子团团围住开吃。这时候奶奶还会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奶奶说他们小时候,还要给长辈们行跪拜礼,长辈们才给红包。

吃完饭后,大家都动手收拾好,就开始下一环节的活动——看春节晚会。爸爸告诉我他从1984年第一届春晚开始看起一直看到现在,没有拉下一届,春晚是他们那一代人最传统的过年活动之一。但我很难坚持到最后,基本就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第二天起来还要撒娇埋怨爷爷奶奶怎么不叫醒我。

除夕一过、正月初二开始,我和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到处走亲戚,今天去奶奶家,明天去外婆家,还有什么舅爷家要去,走完亲戚后春节爷就快结束了。整个春节就是亲友见面聚会的重要时光。这个时间让大多在外各奔东西的大人们相互倾诉。我们小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聚在一起玩,你争我吵的,闹一下不愉快后又马上玩到一堆去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这一天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一大早人们就煮元宵,这是元宵节的象征,每个人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其他节日大家基本都呆在家里陪家里人,但元宵节这天大家都走上街头看热闹,街上有舞龙表演。晚上我们还走到公园里去看灯会、猜灯谜,我猜中了不少。听爸爸说他们小时候以南茅运河为届,河两边的居民进行赛灯,家家门前点起一排排的蜡烛,屋里面的灯全部打开,好不热闹。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历史,春节是一个特别盛大的节日,也是个团团圆圆的节日,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三)

温州的除夕,热闹非凡,热火朝天,年味十分浓,有种特别的温州味。

街上到处挂满了红灯笼,简直是红的海洋,喜庆的乐章。一大早,人们已经开始上街买菜,为晚上的年夜饭做准备。时间还早,菜场却人山人海。而大扫除,也就是扫房也在此时进行。

一张张平整,火红的对联已经准备就绪。贴上,整层楼都红红火火的,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一年中最热情、快乐的笑容。除夕,已被红占有主导。

忙碌许久,与往常不同,4点多,我家中的厨神——爸爸已经穿好围裙,准备开始洗菜了。各种年味菜肴陆续上桌,一翻,一炒,不愧是年夜饭桌上的最亮的菜!高脚碗摆成一桌,别家的香味也随风飘来。亲朋好友都来了,菜也上齐了。食材很有讲究,寓意好的菜也是大特色。年糕,又名“水晶糕”(温州话),白得晶莹剔透,美味又颜值高,寓意着孩子长高,大人步步高升。还有鱼,便是年年有余。松糕,就是步步高升……酒,饮料都倒满了,大家举杯庆祝,一个一个高潮在一声声敬酒、祝福中度过。全街都热闹不已,一阵阵欢笑穿过街头,传遍每一户热闹非凡的家庭,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热情。

饭后,大家如全国统一一般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大人们开始包红包,孩子们也开始收红包。各个家族群里,红包如雨一般“落”下来。人们赶紧写好祝福,发给老师、朋友、同学……

9点多,孩子们结伴下楼放烟花。各种烟花爆竹——摔炮,手持烟花,小蜜蜂,窜天猴,小花筒……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玩着,不亦乐乎。眼睛里好似有光芒,闪烁着。一声声“嘭,嘭,嘭”与孩子们的欢笑声融合在一起,是种春节独特的风味。

大多人到了凌晨十二点,长大了一岁时,才兴奋地去睡觉,但也是不眠夜。

热闹非凡的除夕很平常,但很热闹,很有温情。除夕,人人都喜欢。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四)

一到春节,家里就会变得热闹起来。村里与我们家有交集的人们轮番登门拜年,前院里的人来人往,使得平日里窜东窜西、昂着个短脖子、到处烦人的鸡都变得温顺起来,一个个都缩在笼子里不敢吱声,小而圆的眼睛鼓着,愣愣的看着过往的人。那只年迈的黑狗也蔫了,耷拉着耳朵趴下身去。

一群脸上脏兮兮的小孩叫着跑着、蹭着我的肩膀朝村头跑去了。后面还有个扎着俩小辫的小姑娘,抱着崭新的娃娃,穿着明亮亮的红色棉袄,吸溜着鼻涕喃喃道:“糍粑…糍粑……”也朝着村口去了。

我实在耐不住凑热闹的那份心,于是同家里人说了一声,拉上表哥匆匆朝村头赶去。

村口的大树下已经聚集了好些人,大家七嘴八舌,讲着飞快的、我不怎么听得懂的方言。一个先前来过我家的婶婶笑着凑过来与我搭话,噼里啪啦的从口中说出一大串让我不知所云的话语,只能勉强听懂其中几个词的我窘迫地揪着表哥的衣角,尴尬地笑着点头听着。表哥低头一看我这样,笑着用流利的方言接过了婶婶的话,我如释重负。

人群的声音变得愈发嘈杂,有两个壮汉端来了一大锅蒸好的白饭,在寒冷的天气里,腾腾冒着白色的热气。他们将白饭倒入一个厚实的木桶当中。拿起两根比我胳膊还要粗些的一人高的木棒,你一下我一下地捶打挤压着那冒着热气、飘着米香的白饭。

我看见晶莹的饭粒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渐渐成了一个大米团。捶饭的二人皆是满脸通红,“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身边的姑姑婶婶在催打米饭的过程中不断地帮着两位壮汉擦汗,这时看起来也有些疲了。

又有人从家中拿出了擦洗的锃亮的大铁板。大家向旁边小卖部看店的老爷子借了几十张塑料小椅子,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纷纷从大米团中揪出大小匀称的小米团子,揉成圆形,放在铁板上。这个大米团刚做完一半,那边又有人开始锤米了。就这样捶了好几锅米饭,村中的妇女揉出了好多白嫩的米团子,和房门一样大的铁板都摆满了七八张,这才终于停下。

下午让凛冽的寒风一吹,原本软软糯糯的米团子都变硬了。乡邻们又拿出不知刻了什么字样的红章,挨个印在发硬了的米团子上,米团子就正式变成了米糍粑。村中几个年长的人和爷爷说着“新年好“将糍粑分给各家各户。拿到糍粑的乡邻们说着依旧让我听不懂的高兴话,喜气洋洋地回家去。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五)

春节中有许多习俗,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福字等等,不过,在这些习俗中,最让我喜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守岁了。

所谓守岁,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不睡觉,来迎接崭新的一年。因此,也叫做除夕守岁。说到这,就有一个关于“年”的小故事。

据说上古时期,有一个非常凶猛的动物,名字叫做“年”。年这个动物非常特别,别的动物是天天吃东西,而年是每隔一年吃一次东西。由于“年”的来临,百姓们十分恐慌,所以他们算准了

“年”出没的日期,每到这一晚,家家户户则是提前做好可口的饭菜,把自己的家畜关好,把院子里前后门关紧,然后躲在家中吃年夜饭,吃过晚饭后谁也不敢睡觉,于是全家大小坐在家中一起聊天,彼此壮胆。因此就有了除夕守岁这一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年”的出现,却有鞭炮来凑热闹。在回家过年之前,我们村子里的人,每家每户都会提前备好鞭炮,等待除夕这一夜十二点的到来。

每年的这一时刻,我则是坐在充斥着欢声笑语的饭桌子上,只不过身在曹营心在汉,嘴巴虽在嚼饭,心却一直在想——时间呀时间,你快点奔跑吧,跑到十二点,我便可和豆豆他们以及同村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放鞭炮了!

好容易吃完了除夕第一餐夜饭,我蹦蹦跳跳的来到电视机前,看春晚。不一会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观看春晚,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真幸福啊!就这样,时间从电视机里一溜烟跑了。

“翊铭哥哥!翊铭哥哥!”一道声音传入我耳朵里,不用猜,这准是豆豆的声音。原来是豆豆来喊我一起去和他的小伙伴们放鞭炮呢,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和豆豆一起马不停蹄的去他家玩。来到了烟火大会的场地,只见三筒烟花隔着很远,当它们冲到天上的那一刻,居然撞在了一起,然后炸开了花,我想这三桶烟花分别就是我,爸爸和妈妈,在这个平安喜乐的时代,遇在了一起,永远也不分离。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六)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温岭人,出生在温岭,家人也都在温岭。在这个小康社会中,大家都在改变,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各种风俗了。

这各种风俗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除夕的那天晚上了。每年的那时,我们都会到爷爷家去吃团圆饭。记得前年的那一次……

我推开爷爷家沉重的木门,看见厨房里头爷爷和伯伯一家已经在准备了。爷爷蹲在炉子旁,拉着鼓风机,又不停地往炉子里塞小木条儿,眼睛还眯成一条缝儿,估计是被烟熏的吧;伯伯左手拿着一个白碗,右手捏着一块毛巾,正弯着腰低着头使劲儿地刷碗,都还没有注意到我们来了;伯母正站在炒锅前,身体微微后仰,用锅铲不断翻炒着锅中的食物;表哥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地洗着面前的一颗菜,左洗洗右搓搓,有模有样的。

“喔!你们来啦!快来搭把手。伯母看见我们,两手在围裙上抹了几下,马上给我们安排了活儿,还不停地问来问去:“最近怎样啊。升职了没?听说你们买房了,怎么样?多少钱?”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多数时候得硬着头皮回答。而要是没有了这样特殊的“问候”却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这才是年的味道吧。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老家的特殊仪式就开始了。在祖先的挂相前摆好桌子,再放好饭菜,我们轮流祭拜,意思便是请他们也一起来吃饭。完毕,我们也坐下来吃,但一定要留出几个空位,因为祖先们也要吃啊。就这样,几代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

吃完以后我们再一起放烟花,在后院里挥舞着烟花条,在客厅看着春晚,可尽兴了。

其实春节并不是什么节日,只不过有个理由让人们团聚。家乡年俗和小康生活,他们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而年味也在随之改变。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七)

牛一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爆竹,是春节的标志。春节总是在这喜气洋洋的场面中走来。可惜,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加重,鞭炮就和人们渐行渐远了。不过在乡下的老家,地广人稀,院子里大的像足球场,在城市里模糊的鞭炮声,在这里却是此起彼伏。

每到春节,舅舅都会准备上几十个红灯笼,沿着屋檐一排排的挂上去,金色的流苏经风一吹,整齐有序地摆动着,配上圆滚滚胖嘟嘟的红小灯笼,形状极为可爱。但,灯笼只是个开场白,令我和姐姐更激动的才刚刚开始,院子这么大,不整点长鞭炮来放放岂不是浪费?舅舅更是这么想的,买的鞭炮就像巨大的车轮,嗯,灯笼到位了,鞭炮也到位了,我在心里暗自高兴,这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坐在院中等待除夕夜的到来未免太过无聊,舅舅和我们聊起放鞭炮的来由!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那一只叫年的猛兽因为肚子饿下山来找人吃,没办法,人们只能东躲西藏,年够不到,气急败坏,在村子里大发脾气,正巧一栋竹楼一不小心燃烧了竹子烧的噼哩啪啦响,年听到这种震耳欲聋的声音,看见红色的火光,吓了一大跳,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山上。聪明的人们掌握了驱赶年的方法,并流传至今。

说着说着,天空已经黯淡了下来,此时不放,更待何时?舅舅一声令下,从仓库里扛出了大鞭炮,电源插上,屋檐上的小灯笼都亮起温暖的火光,瞬间,偌大的院子里好像心手相连。只见舅舅拿着打火机,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鞭炮就像一只红色的长蟒,瞪着大眼,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舅舅脸上已经密密麻麻攒了一层汗水,手抖得像开启了振动模式,只听打火机“咔啪”一声,舅舅一个转身,我们立马捂上耳朵,结果,万众瞩目的鞭炮,居然毫发未损,场面极度尴尬。好不容易,火苗近了导火索,吡——,红色大蟒吐着他的舌头,慢慢地向后燃烧,舅舅如释重负,赶紧跑到门口躲避去了,忽然,场上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犹如半天里起个霹雳,震的那房屋也动,天上的星星被火光吓得纷纷逃命,妹妹的小手紧紧掐住我的腰,犹如那老虎钳子一般不肯撒手。红色的火花,唱着噼哩啪啦的歌,在院子中间跳舞,漆黑的夜晚已经照的如同白昼一般闪亮,火花儿在院子中央表演了五六分钟才方罢休。

不知不觉中,春节已悄无声息地靠近,人们三三两两正准备散场,不知谁吼了一句: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啦!大家又蜂拥而上,围观着电视机前的表演……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八)

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春节童谣》里写过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熬一晚。初一初二,满街走。”时过境迁,我们南方过年的习俗跟上面写的有点不一样,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年二十三,我们这里要拜灶君。要用片糖或者甘蔗这些甜的东西来拜,知道为什么要用这么甜的东西拜吗?哈哈,目的就是粘住灶神的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乱说话。拜过灶君后,大人就会开始打扫整理家里,从里到外,缝缝隙隙都要擦洗干净,反正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洗刷刷、洗刷刷;我们这边过年不磨豆腐、不发面,但我们会做煎堆、酥角、年糕这类的美食,我看外婆做煎堆可有意思了,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团糯米粉团,不停地在手里揉捏,最后搓成小球,不用放任何馅料,只往里面吹几口气,把口封住,再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用筷子不停地拨弄那个粉团,不一会,小小的粉团就会膨胀起来,像足球那么大,金黄金黄的,刚上锅是最好吃的,又香又脆,煎堆寓意金银满屋,所以外婆每年都会做,我每次都会缠着她多做几个,好让我解解馋,但吃多了会上火哦!

到年二十八或者年二十九就要贴对联,贴完对联还要吊门楣。吊门楣就是把桔子、生菜、葱之类的绑在一块,吊到门口那里,寓意大吉大利、生财有道、孩子聪明伶俐;到了年三十,大人们都忙着做团年饭,晚上吃完团圆饭以后,孩子们就要赶紧去洗澡,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这时候大人就会给小孩压岁钱,然后大家就会到屋外放烟花、鞭炮,到处都是鞭炮声、欢笑声……

到了年初一,见到大人就要说吉祥话,例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大吉大利、心想事成……这样就可以收到红包,钱的数目不等,红包不能当时打开的,要等到过完年才能打开,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都是充满了纠结,既想知道,但又不能打开,折磨啊!

其他的风俗跟其他地方都大同小异,但不管有什么风俗,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过年,喜欢过年的美食、喜欢过年的欢乐、喜欢过年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十九)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阖家团圆的春节,自然有着不同于往常的习俗,对于我们广东人来说,家乡的风俗虽不多,但仍然为春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的春节习俗不过也就三大点:一是派利是,二是添花草,三是看醒狮。

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派红包,可是广东人把鼓鼓当当的红包叫做“利是”,利利是是,事事顺利。每逢春节,一封利是加上花样的祝福话语,总是那么的让人赏心悦目,沉甸甸的红包里面不仅是物质,也是精神上的一种祝福。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人满喧嚣的花市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开设,可是在广东为了迎合过年,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买些鲜花来衬托节日的气氛,增添家里的喜庆,让好不容易团圆的家庭添上几分年味,每年我家都偏爱于水仙花,今年也不例外,尤其是我爸,平时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绝不站着的他绝对会亲自上阵挑选一盆心仪的水仙花,为此,老爸拉着我跑了好几个有卖水仙花的店铺,穿梭在大街小巷,终于收获了一盆冰清玉洁、香清色雅的水仙花,洁白的花瓣绽放在新年的炮声中,芳香浓郁的气味停留在全家人的鼻尖,让人心旷神怡

除夕当天在享受团圆饭前,我们会先在饭桌上摆上鸡和鱼等供品供奉祖先,以表示在新年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祈祷新的一年万事胜意、合家安康。第二天大年初一,如果是在我们老家,就会和亲戚朋友们一起去看舞狮表演,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广东人叫它“醒狮”。每逢喜庆佳节就喜欢舞狮助兴,每次观看醒狮表演,老家的小孩总是热血沸腾,稍小一点的小孩,平时也许体会不到人们这种迎接过年喜庆洋洋的气氛,但是在这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大街小巷里,热闹的气氛下,他们也会跟随着礼花炮响大喊,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小狮由一人舞,大狮由两人舞,一人舞狮头,一人摆狮尾,音乐响起,伴随在吆喝声中的狮子开始舞动了起来,只见两个穿花裤子的腿在地上跳起又落下,周而复始,随着雷鸣般的奏乐,仿佛地动山摇。被装点的英气逼人的狮头,囧囧有神的眨着大眼睛,灵动又滑稽。广东人相信狮子是祥瑞兽,因此都会在这阵阵锣鼓声中祈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风调雨顺。

地方不同,乡俗不同,尽管如此,人们心中对于新年的向往与期待,必定是相同。不可否认的是,家乡的春节习俗为整个春节奏上了一曲圆满的乐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春节(二十)

一大早,老妈老妈就忙活起来了,窗外的炮声响个不停,弄得碗筷叮当响。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无奈的看着一大堆人忙来忙去,“你们起那么早干什么呀?天还蒙蒙亮呢!”“别贫嘴!就只有你没起来了,快点!快点穿。一会还要跨火堆呢!”“啥!?什么是跨火堆?”我被老妈推着往外走,“就是字面意思。”

院子里,舅舅、爷爷还有我老弟在忙活着点火呢。他们把松树枝、枯树叶、稻草等一切可以点燃的东西堆在一起。让爷爷掏出打火机点燃。“噗嗤”一下子火苗窜起,张牙舞爪。大家都很兴奋。尤其俺老弟,兴奋成啥样了,围着火堆直打转。“嘿!”老妈拍了我一下,“知道你是汉子,但也离火堆远一点。至少为我着想一下。你衣服上全是灰烬。快!离它远一点。”

火又大了,一下蹿得老高。原来是小舅舅来了,还抱着一盒子炮。“你们快点跨火堆,跨完我们去放炮,OK?”“好!”弟弟兴奋极了。

浓烟从火堆上冒了出来,“咳咳!”我被呛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不由捂住嘴抱怨道:“真是的,干啥不好,偏偏跨火堆,呛死我了!咳咳!”“你不懂,跨火堆是为了给人祈福。跨过去的人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的。”妈妈一边帮我脱外套一边说。“封建迷信。”我小声嘀咕着,却偏偏被老妈听见了:“不管怎样,这是这的一个风俗。你跨不跨?不跨我推你了!”“跨!当然跨!”我英勇地走到火堆旁,饶是汉子般的我不由吓了一跳,“这么大的火,烧死谁呀!”“烧不着的,快点!我还等着放炮呢。”老弟正等着我跨后他跨呢。“哼!谁怕谁!”我不愿让他瞧笑话,跨完后跑得远远的,拍着我砰砰跳的小心脏,松了口气。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习俗,火焰,跨过表浴火重生,在新的一年里以全新的面容面对。又代表着辞旧迎新。还代表着烧毁坏运气,带来好运气。但无论如何,都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新的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伊宁自己可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