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600字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一)

端午节

在我的家乡,过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节包粽子原来是喂给水下的鱼儿吃的。古时候,屈原含冤跳江,江上的人们担心鱼儿吃掉屈原的尸体,就发明了粽子,每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做粽子投到江里去。

在我们这,端午节前后大家都早早地去摘粽叶,不要枯黄的,也不要破损的。如若摘了这质量不好的粽叶,不仅味儿不地道,也容易漏米。我们把粽叶包成一漏斗状,倒进洗好的糯米。再用筷子插松,然后用手捂紧。最后用绳子捆紧。如果不想吃如此单调的粽子,大可在糯米中添些红豆之类的东西。奶奶总是把粽子放成一挂挂,放进锅里蒸。蒸好后,大家总会把自家的粽子分享给亲近的邻居、朋友。他人也会将自己家的粽子拿出几挂,以同样的方式回赠。小孩子则目不转睛地盯看盘子中的粽子,此时的粽叶已经蒸得发黄了。把粽叶撕掉,粽子的糯香就渐渐升上天空。沾上白糖,咬上一口,只觉白糖的甜与糯米的软尽在口腔中徘徊了。

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江上的老百姓不相信如此为国为民的人竟会跳江而死。于是,江上的老百姓乘着木舟在江上连夜寻找已经了无音讯的屈原。才有了如今的赛龙舟。

在我们这,还有赛龙舟等活动。曾经龙舟上是没有龙头和龙身上精致的花纹的。但经过多年的改良和精之二八,使如今的龙舟看起来宏伟壮观、美仑美奂。江上一条条的龙舟上坐着几十号小伙子,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队伍。小伙子们一个个眼神坚定,像是要大战一场一般,整个队伍流露出气势磅礴之感,仿佛只要他们大吼一声,天都能震碎。场外人声鼎沸,观众们呐喊助学金威……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端午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二)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阳江的春节也不例外,这不,春节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响遏行云地走来了,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服,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把大街小巷都映衬得格外的鲜艳。

除了贴对联,除夕晚上,我们也少不了吃年夜饭。年夜饭的菜肴之所以丰盛,是因为里面含有很多好的意头。不信你瞧:年年有鱼(余),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象征着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所以过年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生菜(财),代表发财……嘿嘿,怎样?是不是很有趣呢?吃完年夜饭,一家人都会其乐融融地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春节晚会》,等待着新年的钟声隆重的响起!

农历大年初一,大家都会去“行大运”。“行大运”是阳江春节的传统之一,代表着好运常来。

农历大年初二开年后,出了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提着年货到娘家去拜年。这时候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们,可以拿到长辈的压岁钱。晚上,人们集中在美丽的鸳鸯湖观看一年一度的烟花汇演。从21点到21点30分,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天空中不断绽放,各种烟花争奇斗艳,时而鲜红夺目,时而金光灿烂……真是美丽又奇妙,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整个城市都笼罩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

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都得吃汤圆,“圆”含有团团圆圆的寓意;与此同时大街小巷都会挂花灯和挂花灯,热闹极了!

元宵节左脚先走,春节右脚也默默无闻地踏了出去,阳江的春节真热闹、真喜庆啊!我爱阳江的春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三)

回族的习俗很多,其中开斋节,是我印象最深的节日,也是穆斯林最盛大的节日。那一天,大家都用最虔诚的话语,最美好的祈求,最灿烂的心情,欢庆开斋佳节。

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就是开斋节。那天,各家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外卫生,大家还要沐浴净身,一家人换上洁净漂亮的新衣服,去清真寺参加会礼。过后,大家跟随阿訇给亲人上坟,走亲访友,互相祝贺。

那一天,我们全家都会聚到太姥姥家,长辈们一大早就开始发面、处理食材,为开斋饭做准备。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得不亦乐乎,炸松肉、炸丸子、炸馓子、糖卷果……美食的香味儿吸引来一群“小馋猫”,他们围着大人团团转,望着刚出锅的肉丸垂涎欲滴,趁大人不注意,伸出自己的小手偷偷抓丸子出来,放在嘴边吹吹,就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舌头却被烫的在嘴里打转,都不舍得吐出来,那龇牙咧嘴的样子,够让人笑一年的。

开斋节的重头戏就是炸油香。它是回族人家最普通,也最具象征意义的一种食物。逢年过节,邻里亲朋都会互送油香,它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但是吃油香可是有讲究的,炸好的油香,拿在手中,“也要面子向上,顺着刀口掰着吃,忌讳一口一口咬着吃”,有的地方可以用手撕成两半后咬着吃,但忌讳完整的油香直接咬着吃,这也是各地回族吃油香共有的特点。

每年的开斋节周而复始,天下的穆斯林年年如此。人们诵读经文时,用最庄严的举意祈祷;当互道“色兰”时,用最温馨的话语祝福;当品尝美食时,用最虔诚的心情敬畏赞主。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四)

传说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因被人威胁,无奈之下吞下了仙丹,从此只能一人孤独的住在月宫中。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桌上摆放了她平时爱吃的食物。从此便有了中秋节。

在我的家乡-广东,也因中秋将至的缘故变得分外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去月饼店买月饼的,步伐轻快;也有的是从外地回来的,开着半新的小车路过,拼着老命摁烂了喇叭也叫不开车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索性开了窗,用有些湿润的目光贪婪摩挲,吮吸着久违的乡景。

迈步进入月饼店,只能看见大人们的后背,四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却仍有人不断地挤进来。

夜幕降临,天空变成了墨汁般的颜色,只能看见那玉盘般的月亮和隐约的星光。爸爸将月饼放在盘中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又插上了三根香。清幽的月光照在月饼上,更增添了几分食欲,让我垂诞三尺。轻烟弥漫在阳台中,恍惚间,竟不知在何处。“以前每逢中秋,家家都要供月神,希望有好收成。现在虽然不种田了,但这是家乡独特的风俗,要传承下去。"我听后若有所思。

三根香都燃尽了,我早已迫不急待地伸出手,抓起一个月饼就护在怀中,生怕别人抢走了。爸爸有些好笑地说:"又没人跟你抢,月饼多的是肯定让你吃个够。"虽然爸爸这么说,但我仍是小心地护住月饼。妈妈说我打小就十分护食。直至月饼被我大块朵颐了一顿后,才心满意足的擦子擦嘴。"来喝杯茶。爸爸招呼我过去。在广东,吃完月饼是要喝茶的,可以清肠胃。四周雾气腾腾,洁白纯净的圆月显的格外明亮。

中秋供月,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包含着美好寓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五)

过年的习俗可真是多啊,要吃鱼,或者是鸡肉,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吃猪爪意味着来年能够挣更多的钱,吃糖呢,希望新年能够甜甜蜜蜜。不仅新年这一天有讲究,就连初一,初二,初三,也是有着一些食物的讲究的!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一是新一年新一天的开始,吃一碗饺子,也寓意来年能够多多发财。

2020年1月25日(初一),我们一家四口在北京家中包饺子。以前我只参与包饺子的环节,这次参与了整个全过程。

首先和面:看过奶奶和爸爸和面,感觉特别轻松,倒点儿水和一下,再倒点儿水揉啊揉,像揉大橡皮泥一样面团就揉好了,而且面盆和手都很干净。可是我和面的时候手指、指甲缝里全是面,刚把粘在右手上的面弄掉,左手又粘上了,搞得双手全是面糊糊,这可真是技术活啊!太难了!

做馅儿:这次我们用玉米、虾仁、韭菜、白菜、黑猪肉拌上酱油、盐、鸡精、白糖、料酒、香油、胡椒粉等调味品做成馅儿。

擀皮:很难掌握皮的厚薄,还经常擀到手指头,妈妈说皮要擀成中间厚四周薄,包出来的饺子不易破。

包饺子:取适量馅料放在饺子皮中间,将饺子皮对折,从中间捏合,两侧将饺子皮开口向中间折叠捏合,要用点儿力气,让皮粘在一起够密合。

煮饺子:跟煮面一样要等水开后才下饺子,放点儿盐,防止饺子粘锅,待饺子浮起后加入一杯冷水,盖上锅盖等水再次滚后加入第二杯冷水,再度盖上盖子煮。如果没有续加冷水,饺子不容易煮熟,而且水易扑锅。

这是我第一次从和面-做馅儿-擀皮-包饺子-煮饺子的全过程哦!春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吃自己包的饺子可是格外的香呢!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六)

我出生在泰州,成长在泰州。记忆中童年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在泰州。回想起以前的童年生活,回忆最深的,就是溱潼会船节了。

溱潼会船节设立于在清明节的第二天。从长辈口中,我了解到:溱潼会船节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源于宋代。相传山东义民张荣、贾虎曾于溱潼村阻击金兵,溱潼百姓助葬阵亡将士,于是在每年清明节撑篙子船,争先扫墓,祭奠英魂,久而久之,形成撑会船的习俗。如今的会船节,纵横数百平方公里,被寄寓民众的美好愿望和期盼,期盼年年事事如意、国泰民安。

终于,我也亲身观看了一次。比赛开始了!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当出发的号声响起时,水手们立刻挥动着船桨,船立刻飞驰而去,犹如离弦的箭、脱缰的野马一般。河岸边的观众都纷纷鼓起掌来,大声喊着:“加油啊!加油啊!”身在观众席中的我,身不由己的融入这热闹的气氛当中,跟着大家一起为他们加油助威。水手们听到加油声,更加卖力地划船。

瞧!那只由身着清一色红马甲的小伙子们驾驶着的船冲在了第一,每个人都在努力划着船。糟了!后面一只由身穿黄马甲的小伙子们划着的船超过了他们!可是,红马甲们虽然落后了,却并没有灰心,而是加快了手中划船的速度,观众们看见了,更加卖力地给他们加油鼓劲。终于,身穿红马甲的小伙子们超过了所有船队,成功晋级到了下一轮的比赛!

就这样,在一次次比赛中,观众们的欢呼声和锣鼓声把节日的气氛渐渐推上了高潮……看到此情此景,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一句诗:“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

家乡的会船节,不仅寄寓了人们的美好盼望,也带给我们无数的欢乐。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七)

王唯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可喜可贺的节日里,我们辞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气象呀!

俗话说:“春节包饺子,不吃掉耳朵。”这可是有来头的。古时候,民间相传饺子的习俗是:女娲是用抟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它不掉,女娲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细线拴住,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会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每到春节时就包有馅饺子吃,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户户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饺子前,准备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馅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葱、姜、蒜,和酱料搅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饺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条状,然后切块、压皮,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这可是大人们口中的“军事重地”,因为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妈妈来代劳了。

接下来,包饺子我可要大显身手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下,只见她拿着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馅,然后把饺子对折,捏中间,然后自两边向中间捏褶,向变魔术似的就包成了一个像元宝似样的饺子。其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让我钦佩不已。接下来,轮到我了,我拿着皮,放了一大勺馅,目测很好。然后,我也中间对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饺子就是不听话,左右合不上口,我很着急。妈妈见了给我出了一招沾点水,我一试,还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瘪的,难看极了,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妈妈边鼓励边手把手地教我,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尝试,终于有了进步。

开锅煮饺子了,闻着饺子香,吃着香甜的馅,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庆又团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八)

庙会

镇海区实验小学603班陈翰睿

我的老家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村中便会十分热闹——因为有家乡的庙会。

盼着,盼着,庙会终于到了。太阳还未从被窝中探出脑袋,村中就欢快了起来。东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着钱到街上买吃食,小贩们的货摊一个连着一个,挨挨挤挤地摆在路旁,人们正在街上忙着挂大红灯笼。

太阳刚一迈出家门,村中立马响起阵阵热闹的鞭炮声。顿时,原来宁静的村庄苏醒了过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宛如一匹匹野马,冲出了家门。孩子在大街上兴奋地奔跑着,空旷的大街瞬间便被人们挤满,连只蚂蚁都爬不过去。店铺的生意格外热闹,一个个精致的手饰,一件件精美的服装被人们抢购着,不一会儿货便少了一大半。

8点左右,庙会更热闹了。一缕缕晨光宛如把把利剑刺破晨雾,如同人们的心情般期待中透着急迫,兴奋中透着愉悦。看不到场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头上眺望,有的骑在大人的肩膀上观望,有的一个劲蹦着跳着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诵着佛经,阵阵庄严、肃穆的声音如同道道波纹传满整个村庄。干部们穿着古代官员的衣服,对着祭坛内鞠着躬。台下的人们面目也变得庄重起来,孩子们也不再吵闹,全村再度变得安静。

中午时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无数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一道道诱人的饭菜被端上饭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几天,孩子们买各种各样的花炮玩耍,每天都会有艺人们表演着京剧,一连持续到7月份,庙会才逐渐进入尾声,热闹的气氛也渐渐消退。

啊!家乡的庙会朴素中带着华丽,繁忙中透着愉快,多么有趣的风俗呀!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九)

文蒋晓焱

有句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都不一样,我的家乡是泉州,过春节的习俗也与其它地方不同,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家家都吃年夜饭。这是一年里最丰盛、隆重的一顿饭,就连爷爷也要拿出他平时最宝贝的酒来。不管是多么盛大,菜品多么丰富的年夜饭也少不了一道菜一发饼,发饼是由面皮"包裹着炒米粉与胡萝卜丝、黄瓜丝等材料制作而成的。这种饼吃起来很香,可以用来很祭祖祭神,也可供大家享用。它寓意着新的一年“恭喜发财,幸福美满。”

到了大年初一,人们在泉州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穿好新衣服,向家里的长辈拜年,长辈会给红包。然后才是吃好早饭,去亲戚好友家贺年。我们总是会发现,亲朋好友家里桌子上摆的用来招待客人的食物都是像糖果,蜜饯之类的甜食,这是因为人们吃下甜食,希望一整年都可以甜甜蜜蜜的。另外,这一天是不能扫地和倒垃圾的,免得把财运都扫干净了。

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女婿们在这一天要带上年货去拜访岳父岳母然后再在他们家吃一顿团圆饭。人们还要放鞭炮、继续拜年。

初三到了。人们本该继续闹春节。但是这一天要祭奠祖先,是不喜欢有人来欢天喜地地来拜年的。这一天人们睡得很晚,而且初一初二大家都忙着拜年,已经十分疲倦。初三刚好不用拜年,人们可以好好地在家休息。所以闽南这儿也有一句俗语“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

就这样,每天泉州都会有不同的习俗。在到了正月十五之后两三天,大家就停止休息,纷纷工作去了。但我们相信,所有人都会记住每年春节那段温暖、热闹又幸福的时光吧。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让我来带你走进我的家乡—合肥,感受元宵节的风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这天,妈妈把温水倒进糯米里,反复揉搓,就变成了柔软的糯米团。然后,开始做芝麻馅儿的元宵。将芝麻炒熟后捣碎,加入绵白糖搅拌,芝麻馅儿就做好了,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开始包汤圆了!我也加入其中,妈妈将糯米团搓成长条,用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搓成圆球状,按压扁。舀一勺芝麻放进去,包起来,芝麻汤圆就大功告成了!把它们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它们在锅里一起一浮,有趣极了。等熟了,我把汤圆盛入碗中,轻轻咬上一口,那芝麻变从外皮中流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吹一吹,咬上一口,糯米的清香和芝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布满口腔。让人忍不住多吃几个。我的肚子已成了一个皮球了,才肯罢嘴。

吃完汤圆,我们早早的去了广场,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广场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路灯的旁边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映出团圆的笑脸。有许多小贩大声的吆喝着,有卖鲜花的,有卖花灯的,还有卖糖葫芦的……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环绕在广场四周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有小巧玲珑的兔子花灯,红宝石的眼睛像是会说话一般;有莲花状的花灯,花瓣大小不一,但颜色是一样的:白中透红,艳而不妖,清而不素。做的栩栩如生。

花灯上绑着一张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都写了一个谜语,猜对了还可以领取奖励。观灯猜谜的人非常多。只听一个小朋友大叫来:“呀!我猜对了”旁边的大人笑着说,小朋友真厉害!

广场上一片欢声笑语,带给大家无尽的快乐!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元宵节!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一)

除夕是许多人一年中最喜欢的一天,因为在这天所有亲人除非万不得已都会回来。在我过过的所有除夕中。今年的除夕是我最喜欢的。

除夕那天,我们邀请了我大娘一家人到我家过年。晚饭前,我们都坐在桌前闲聊。不一会儿,第一个菜就来了,哇!竟然是我最爱的红烧肉,一放在桌子上,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看着那油亮的色泽,闻着那诱人的气味,让我都不禁拜倒在红烧肉的“石榴裙”下。

美食陆续出锅,不一会儿就把桌子摆满了,满屋子香喷喷。有红薯粉、粉蒸肉、红烧猪脚、红烧鱼等等,色香味俱全,令我垂涎三尺。当奶奶下令开吃时,我的胃和嘴巴抢夺了大脑的控制权,贪婪地指引我夹这夹那。正当我在狼吞虎咽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我。我是不是犯错了呢?我小心翼翼地吞下嘴中的菜,眼神躲闪,不知所措。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阵哄堂大笑令我明白了我的吃货本色已在大家面前暴露无遗了。

除夕夜吃饭怎么会少得了喝的呢?奶奶定会拿出了她准备了很久的甜酒。刚倒上第一杯,我迫不及待地把手伸上去,又猛地缩了回来。妈妈的火眼金睛一眼便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对我轻声说:“等一会儿你就可以喝了。”我脸都急红了,望着那杯中甜酒,不争气的口水都快从嘴中流下来。

当甜酒倒完时,伯伯举着杯子站了起来,看了我们一眼,我们也心领神会,同时举着杯子站了起来,把杯举到桌子中间,异口同声地喊:“新年快乐!”说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喝掉甜酒,这才解了我那心头之“恨”。

今年的除夕是我最喜欢的,不仅是因为那些诱人的饭菜,更是因为那些在外面工作的家人们全都回来了,除夕夜洋溢着幸福。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二)

我的老家是汕尾,和其它地方相比,它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

在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我们中国都称之为拜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时,汕尾人都要大扫除,物和被帐都要进行清洗,谓之“采囤”。因为那时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在除夕之夜,汕尾人肯定会和自己的家人,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年饭。那时,我们在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团圆饭,顾名思义,是一家人在过年时欢聚的饭食,连故去的祖宗也不会忘记。因此,在做年团圆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汕尾人将代表祖宗的香炉在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按长幼顺序跪拜。体现了汕尾人一直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在祭拜完后,我们会将祭祖的饭菜热好,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圆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

用完餐,汕尾人会开始做明天祭神的贡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合起来做。

做斋菜的料用完毕后,就开始制作。然后,再把斋菜放在坛子上,拜上两拜,长辈会祝福晚辈,晚辈也会祝福长辈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收获。

在过年时,汕尾人都会买“桔子”送给亲朋好友,或留在家中做个好兆头。桔子的“桔”家乡话读“j-í”谐音是“吉”,有“大吉大利”之意。让人看到桔子就会有一个好的寓意。

这些都是汕尾的风俗,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风俗习惯。风俗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文化,祖祖辈辈把这些文化传下来,我们也要去维护这种文化,也要把它传承下去。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三)

广宁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有蜿蜒曲折的小河,有宛如屏障的竹林,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在灵山秀水孕育下的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鞭炮“噼呖啪啦”地响个不停,男女老少都换上了新装,到处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你没猜错,此时正值过年。舞狮是这个时候必不可少的节目。随着气势宏伟的鼓声响起,威风凛凛的醒狮舞动着它那灵巧的四肢,出奇大的头镶嵌着机灵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别有神!舞狮是过年的家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端午节到了,从家家户户飘来一阵阵糯米的香味儿。人们正忙着包粽子吃!袅袅轻烟从烟囱里飘出来,人们开始蒸粽子了。一小时过去了,人们端出热气腾腾的粽子,开始品尝美味的劳动成果。剥开粽皮,露出细腻的糯米,里面塞满了丰富的馅:肉、黄豆、花生等等。咬一口,松软可口,回味无穷。

深幽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就意味着中秋佳节到了。在中秋节前后几天,人们购买月饼,互赠月饼,增长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晚上。贡台上摆满了各种美食:月饼、栗子、炒螺和各种水果。赏月时刻到了,在贡台上插上三支香,就可以享受美味佳肴了。细腻的月饼、可口的栗子、香脆的炒螺、酸甜的柚子、甘美的葡萄……叫你吃得饱饱的。街头巷尾里,一些小孩子正提着灯笼欢快地闹着,好不快活。一些家长给孩子们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望着又圆又亮的月亮,在上面的吴刚放下斧头,向大家挥手;嫦娥搂着雪白的玉兔,在广寒宫前翩翩起舞。

舞狮、粽子、明月都充满着浓郁的广宁气息。我爱广宁,更钟情家乡的文化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四)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饺子,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汤圆,而我的老家在过春节时会吃苕(sháo)粉坨,寓意团团圆圆。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过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里面的馅料多用五花肉、萝卜丁、藕丁等调成。

我听妈妈说,包苕粉坨讲究一个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们先用开水冲泡红薯粉,在它凝固时立刻倒入保鲜袋保温。不过不要以为这就能休息了,现在才是重点,我们需要迅速开包,因为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刚做出来的苕粉皮捏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把调好的馅料放进去,最后收口,一个饱满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这种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后,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说,这煮苕粉坨也是一门学问。煮苕粉坨一般要15分钟。煮的时间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时间长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肠”了。

煮好后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一倍,外皮晶莹剔透,里面的馅料诱人至极。这时的苕粉坨已经可以食用,但我们家一般还要用酱油、蒜瓣炒一下,这样可以让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锅后,香味扑鼻,原本晶莹剔透的外皮上裹了一层酱油,让人食欲大发。不过这时可不能直接吃,刚出锅的苕粉坨烫得很呢,我们要先在皮上咬一个小口,然后往里面吹吹风,等它差不多凉了才能吃。一口咬下去,富有韧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飘香的五花肉,浓郁的酱油……这多种口感夹杂在一起,那味道无法形容。

不过苕粉坨因为制作繁杂,而且不易储存,所以一般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述出了春节万象更新的一派景色。

春节的来历说法众多,其中最为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自是数不胜数的。例如:置办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看春晚,拜年……

在家乡的清晨,街上鞭炮的“噼噼啪啪声”响彻云霄,将熟睡的孩童们从美梦中拉了出来。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眼前的春联、灯笼,增加了节日的味道。

大人们凌晨四五点便起来忙活了,因为他们得为一家人团聚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无忧无虑的孩童们则与伙伴分享自己新年快乐的源泉之——各式各样的鞭炮。有仙女棒,冲天炮,擦炮,甩炮,魔术弹等等。

过年使我们小孩儿最欣喜的莫过于能收到压岁钱了。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孩子们,妈妈从小叮嘱我要懂规矩,收下红包时,必须双手接过,并向长辈道谢。

在我们家,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都是交予父母保管的。从书上我还得知了关于压岁钱的小故事呢,让我来跟你们一起分享吧!

以前每年大年三十的夜里,会有一个名叫作“祟”的小妖出来伤害小孩子。它会趁夜里偷偷潜入人们的家中,摸一下熟睡的小孩子,从而导致小孩子生病、发高烧。当时的人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会让小孩子用红纸包八枚铜钱玩,将“祟”吓跑

因此,人们又将这八枚铜钱叫做“压祟钱”。后来又因“岁”与“祟”谐音,又被称为了“压岁钱”。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欢乐而又喜庆的节日,家乡的习俗与春节的快乐如一首美妙的乐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六)

按照镇子上的老规矩,春节在农历十二月下旬就开始了。从十二月中旬起,街上就多了很多卖年货的摊子,有卖糖的,有卖对联的,有卖年画的,玩具的……

在春节前,铺户有的也跟着卖年货,有的关了门,回家去过年。因此春节的人流量也渐渐的变多了,人们都很忙,孩子们过年,大人们很紧张,大人们也必须给孩子买新衣服穿,好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样子。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也是春节的“彩排”。这天晚上家家都出去逛街,晚上时,鞭炮在耳边响起来,烟花在眼中跳来跳去,时不时有些冒出几个字的烟花在空中。走着走着,在转角处会遇见几个卖灯笼的在路边吆喝。

过了腊月二十四,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春联贴好来防年兽,也要大扫除一次。按照老习俗,铺户多数关三天或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除夕很热闹,除了一些不能回家的人,在外面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几乎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时,家里的部分人在中午时去亲戚家去拜年。多数铺子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除了吃食与重要日用品的铺户,大家都不是很忙,铺中的人员可以轮流去街上游玩。到了元宵的时候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缺点在于没有月光;元宵时正好是明月当空。元宵时,大多数铺子会在门前摆上一个牌子什么的,给客人卖广告。如果广告做得好,会把很多的顾客招来店内,生意火爆。

一眨眼春节就结束了,学生们也该去上学,大人们也要照常工作了,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镇子上是大家最悠闲的时候。过了美好的春节,天气也慢慢地转暖,春节就到此结束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家的习俗是——给压岁钱。

想必大家最期盼的节日一定是春节了,因为春节不仅可以吃好吃的,还可以玩好玩的,最重要的是可以收到——money。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妖怪叫“祟”,在春节这一夭这个妖怪就要出来吃小孩,小孩一被它摸一下就是大病一场,可是人们对它一点办法都没有,无论是猎杀,还是请法师,都不行,只好自让倒霉。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突然有一家人想到了一个办法,把"个钼钱装进纟色的袋子里放好,然后压在孩子的枕头下面压好。

这天晚上,“祟”这个妖怪又出来吃小孩子了,前面几家的小孩子都被吃掉后,来到了枕头下压着钱的小孩面前,把残忍的魔爪伸向这个小孩,这时压在枕头下的的钱发出金色的光芒,“祟”这个妖怪大叫一声,消失了踪影。从此以后大人们也躇做,给小孩子每人八个铜钱装进红袋子里,压在枕头下面放好,那只名叫“崇”的妖怪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后二众这钱就叫“压岁钱”。

好,故事讲完了,我还是如痴如醉,仿佛身恬其境,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从“梦”巾惊醒。

春节到了!春节到了!吃过年夜饭,我的一家出去串门了,每到一家,我都会说上一句“新年好”或者是“新年快乐”,然后大人们就打开钱直给我压岁钱。一百、二百、三百……哈!哈!哈!我到不讨厌那兄妖怪“祟”,不然,我那来这么多的压岁钱呢?

我在5岁起就开始十赞压岁钱,现在也有一万块钱了!我还真得要感谢这个妖怪“祟”了呢?给了这么多钱!让我发现了新的致富之路!哈!哈!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们的家乡风俗是什么呢?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八)

六(2)班郝予之

“佳人南陌上,翠盖立春风”。立春时节到了,人们欣欣然等待春天的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飘满了春饼的香味。

一片松软皮薄的面饼,一抹酱香四溢的肉料,再加上一束色香俱全的菜馅儿,一卷,一咬,津津有味。每年的立春时节,我们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佳肴。

小时候,一听到吃春饼,我就高兴得不得了,就像要去游乐场玩似的。烙好的饼再加上六七样菜,摆满一大桌,怎叫人不垂涎欲滴?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先放好一张饼,再把爱吃的菜一样样摊在饼上,像做手工一样,“折”出一个“小喇叭”。一口咬下去,肉的香、蛋的鲜、菜的爽充盈在口中,那滋味就像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快乐无比。据说立春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吃春饼又叫“咬春”,把春天的回忆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全留在脆软咸香的一盘盘春饼里了。陆游诗中有一句话“春日春盘节物新”。早在东晋就有了吃春饼的习惯。怪不得“家乡风俗,深远留长”。每年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春饼时,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

如今,因为受疫情影响,街上少了很多喜气洋洋的装饰,似乎也没有临近新年的喜庆感,虽然不能走亲访友,可春饼的香味还在,老北京的风俗还在……

在立春之时,一片春饼,不仅象征着美好,还象征着团圆,不信你看,把各种不同的馅料放在一块,最后包裹在一张饼里。这不就是“团圆”吗?在疫情当下,我和亲戚们虽不能相见,但还可以通过网络问候,聊聊家常。

立春时节虽然乍暖还寒,但热腾腾春饼的香气里充满着温暖的记忆。这家乡的风俗,就是暖暖的家的味道啊。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十九)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么一句话。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二,正是庄稼播种的季节,所以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求天赐雨,因为古人云:“春雨贵如油。”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中国每个节日都有一种特殊的美食,比如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二月二也不例外,每年的二月二,家里老人都会给我们炒一些香喷喷的糖豆子,那便是二月二独有的味道了。

记得前年的二月二,我还在老家,奶奶便招呼大家一起来剥花生,他来给我们炒糖豆子吃。不一会儿,一大群人便围着桌子剥起了花生。而我们小朋友就会不约而同地向桌子发起突击,刹那间,桌子上那些白白胖胖的像娃娃似的花生就少了一两盘。等大人们反应过来时,我们早就把花生瓜分了。这便是孩子们每年二月二的一大乐趣了吧。

不到一炷香的工夫,大人们已经剥了满满一筐花生仁了,接着奶奶就会过来把花生拿走,去炒糖豆。

伴随着厨房中一阵翻炒声过后,我最喜欢的环节来了:吃糖豆子。只见奶奶拿着积木大小的糖豆块儿走了过来,发给了每一个大人小孩儿。

我看着手里的糖豆块儿,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像穿上了金缕玉衣似的那么漂亮。我总是最晚吃的那一个,因为我实在是下不去口啊!直到所有大人、小孩子们的眼光向我投来时,我才把它放到嘴里,那一瞬间,焦糖的甜中夹杂着一股花生的香味,让人流连忘返。那时的我曾天真的想:如果一日三餐可以全吃糖豆子,那该多好啊!

现在我对糖豆子的味道和二月二的乐趣已经逐渐式微了,但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取而代之那糖豆子的香气的,便是那份思乡之情啊……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二十)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许多与众不同的风俗。

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各种树木竞相吐芽,香椿树也不甘落后,一片片小小的有着短毛的叶子从枝头冒了出来。等香椿叶长到一寸长的时候,人们会用一种带钩子的长杆把它们勾下来。嫩嫩的香椿芽用开水焯一下,切碎了和白白的豆腐、调料拌在一起,就做成了一道味道特别的香椿拌豆腐,嫩嫩滑滑的豆腐伴着香椿特有的香味入口,让人回味无穷。

到了四、五月百花盛开的时候,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挂在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这时,淘气的孩子们用钩杆把含苞待放的洋槐花一串一串撸下来带回家。洋槐花被妈妈们一个个摘下来,洗的干干净净,然后撒上面粉拌匀,放入锅中蒸上十几分钟,花香四溢的槐花不烂子就出锅了。每年的春天,妈妈都会给我做“槐花不烂子”,吃上一口满嘴都是槐花的香气和淡淡的甜味,只吃一次就会让人难以忘怀。

冬天,寒冷的北风不停地呼啸着,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把身体裹得紧紧的。早晨,在一些写着“头脑”的饭馆里却总是人头攒动,有的甚至在门口排起了长队。一些外地人看见总会不解地问:“‘头脑’是什么东西呀?”“头脑”可是太原特有的风味早点。据说是傅山先生为体弱多病的母亲配置的药膳,原名“八珍汤”,由羊肉、藕、长山药、黄酒、中药等八种材料制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头脑”身体立刻会变得暖暖的,再冷的天也不怕。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别的风俗,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