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内容页

作文家乡的风俗600字六年级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一)

我的老家在潮州,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春节习俗。

按照我们潮州的规矩,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必须早起。我们早早吃过饭,然后挨家挨户开始拜年,那时,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到了晚上,所有人家的门口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可喜庆了。

腊月二十八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摆个大锅在门口蒸年糕,我走在街上的时候,家家的门口都冒着热气腾腾的烟,光看着都叫人直流口水!把年糕放进锅里蒸上半个钟头就好了,原本硬硬的年糕,现在被蒸得软软的、白乎乎的,犹如海绵一样。年糕是用萝卜做的,有很多口味:萝卜糕、红糖糕、芝麻红糖糕……配上灵魂搭档——沙茶酱!一咬下去,酸酸甜甜,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每逢过年都要吃年糕,寓意着万事红红火火,节节“高”!

过完小年,正月初一又来到。这时候每村都要“迎老爷”,潮州人的“迎老爷”是一个民俗祭祀活动,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庙会游行盛典,俗称“闹热”。“迎老爷”或“老爷生”中的“老爷”是潮汕民俗文化中的守护神。它还分很多种:隍爷、关爷、南极大帝、七圣夫人……村里的青壮年台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小巷,游行队伍十分庞大。“迎老爷”是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村民还可以用手摸一下,相传可以带来好运,保佑一生平安。那时,街上十分热闹,人来人往的可喜庆啦!

到了晚上,孩子们买各种烟花燃放,大街小巷都在“嘭嘭”作响,绚丽多姿,五颜六色的烟花闪来闪去,耀眼极了!月亮看了都想跳舞吧。

一眨眼,热闹的节日又过去,学生该去上学,大人也去工作,春节在农历正月二十就结束了。过年虽然在其它地方已经没那么丰富了,但在我的老家——潮州,依然是一个拥有无限年味的地方!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二)

华夏民族上下五干年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保留了最宝贵的国家之精粹,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民俗风俗,也同样是国粹,它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目前我国的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朝鲜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且节俗各异。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寨尾,不时传来一阵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肠。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的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之间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民俗习惯,体现出它们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俗之美是永恒的,在世界文明中宛如一股清流。多彩的民俗,传递的是美好的期盼,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时候只知道吃,好玩有趣,长大了,才懂得这是不朽的“国粹”。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三)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说起端午节,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

每逢端午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回外公外婆家,外婆和我说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撒雄黄酒。在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即: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洒。而且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到了端午节,许多人都会去包美味又好吃的粽子。据说人们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时候,爸爸和我说过:“从前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因为有一天他被一个奸臣所害,投江而死。他抱着一颗爱国之心,但却无法报孝国家,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叫端午节。人们还说端午节要把包好的棕子投到江河里,说是这样可以让鱼虾们不吃屈原的尸体。可是,这都几千年过去了,尸体不可能完好无损了,那只是人们的一种心愿罢了。”

当然还有很多人会去看龙舟比赛,可是我却没有看过,但也会在电视上看赛龙舟,水面上拉起了一条红色的绳子,这就是龙舟的“起跑线”。所有的龙舟都在这个线内一字排开整装待发,龙舟上的浆手们都是一个个扎着头巾,双手紧握着划浆,黑得发亮的铜体肌肤绷得紧紧的。突然“啪”的一声枪响,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射了出去,站在龙头上的鼓手,一个劲的飞舞着双槌有节凑的擂着,浆手们十分默契地划着,动作整齐得象一台划浆的机器船一样,就连壮威的号子喊得都像是一个人吼出来的。有机会真希望可以去现场看一下赛龙舟啊!

这就是我所喜爱的节日端午节,听我说了这些,你们是不是也开始喜欢端午节了呢?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四)

家乡的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日。在我们龙游,端午也时兴吃粽子。

奶奶会在端午前一、二天便将粽子裹好。端午节这天,早上一起床,便会闻到一阵粽子的香味。我每次闻到这种清香,便会缠着奶奶给我剥粽子吃。

棕子里黏黏的糯米饭露出来,咬上一口,香味便会从口中扩散开来……很是享受。没过一会儿,一个粽子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据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写出了许多爱国诗作。他因为国家沦陷而抱石投江。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尸体,便划着龙舟,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去吃屈原的身体。

时过境迁,也许,现在端午人们吃到粽子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屈原,很少有人会给自己的内心裹上沉重的色彩。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吃粽子,已成了我们龙游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单单只是为了纪念节日的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近年在龙游还有划龙舟的习俗。每年的端午前后,龙游的龙舟协会,便会在灵山江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灵山江畔聚满了人,人们顶着炎热,带着满心的激动,观看比赛。五六条龙舟从岸边相继划出,水面上泛起了波纹。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的。岸上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好不热闹。大人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但往往龙舟比赛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船上的人拼命地划着船,鼓手用力地敲打看鼓,这几条船的实力势均力敌,不分上下,最后其中一条龙舟凭借一点点优势,摘得金牌……

龙游的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插艾草,插菖蒲,挂香包的习俗。不管哪一种习俗,都反应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精神世界也在发生变化。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五)

灌南县镇中小学六(6)张好

早晨,朦胧的晨曦撩开薄雾,阵阵鸡鸣清脆悦耳,我慢吞吞的爬下了床,刷牙洗脸,走到餐厅,看到阿婆正在泡糯米,糯米白白的,亮亮的,像一颗颗软软的糖,好想咬一口,我心里想。

阿婆看见我,招呼我坐下,从蒸笼里拿出两个白白胖胖的包子,从锅中盛了一大碗糯米粥。哇,好香!我吸了吸鼻子,大口喝起来。“别急,没人跟你抢,喝完锅里还有。”阿婆刮了刮我的鼻子,宠溺的说道。早饭吃完了,我拍了拍圆圆鼓鼓的肚皮。坐在椅子上消食——吃撑了,走不动。“阿婆,你马上要包粽子吗?我帮你啊。”我胸有成竹地拍了拍胸膛。“好,马上一起包。”“好”我开心地叫起来。糯米被泡的个个圆润,阿婆准备好了馅。有大枣、桂圆、红豆、花生、豆沙。我学阿婆包起来,用几条粽叶卷成三角体,用勺子挖糯米,中间塞一个甜枣,用针封起来放在桌上。不久,桌上摆满了粽子。绿绿的,不淡不浓,远远望去像一个绿草地。

我和阿婆一起把粽子移到蒸笼锅中,不过不能直接放,要摆上纱布,再把粽子放上去,阿婆往灶台底下的火坑中扔去好多枯树枝,火变得非常旺,香气随之飘来。阿婆看还要好一会儿才能熟,从前房拿出彩绳、雄黄、艾叶,让我去洗澡,阿婆在大木桶里放了好多水,里面放入了艾叶,竟有一股清新好闻的味道。洗完澡,阿婆在我鼻子下、耳朵旁等地方,抹上了雄黄,擦干身子,给我系上彩绳。很快,香味从厨房传来,粽子熟了,我跑进厨房,看见阿婆正戴着手套,把粽子一一拿出,摆放在盘子中,晶莹碧绿的粽子吸引了我小心脏“砰砰”直跳。我快速上前洗手,拿出粽子拨开就吃,淡淡的香味在口腔传递。良久,还未回神……

如今又是一年端午,熟悉的味道依旧未变。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六)

徐欣霖

在我的家乡,武汉,外婆或奶奶们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这天煮鸡蛋。煮鸡蛋要用荞菜煮。一锅荞菜煮鸡蛋浓浓满满的香味,让我坐不住,围着外婆转,外婆说荞菜煮鸡蛋吃了不头痛,而且还有个传说。传说有一天神医华佗去采药,不巧遇上了一场大雨,他到户村民家避雨。那位村民患有严重的头痛病,当时正发作,一会儿疼得上蹿下跳,一会儿又不断呻吟。好心的华佗他采回一把荞菜为他煮鸡蛋,村民连吃了三个鸡蛋后,头痛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今天,外婆也要给我煮鸡蛋。阳光明媚。外婆一大早就扯回一捆荞菜。好奇心强的我早已扮演起了小跟屁虫,那一捆荠菜一点也不像野菜。反而是娇嫩的。它上头顶着小小的五个花蕾,散发着淡淡的、清甜的香。我又把玩起它的叶片儿了,它细细的绿茎上长得竞是心形的叶!见我把玩它的叶,外婆笑着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哟!瞧见没?外婆那样爱你,把叶儿都变形爱心了咧!"我却认真起来,这是万物有灵吗?连一片小叶儿都告诉我外婆很爱我呢!

外婆温和地说:“你不是爱玩这个荞菜么?我教你煮鸡蛋吧!"真是我求之不得的好差事,我连忙用力点头,高兴得狠狠亲了外婆一下。外婆更是笑着满脸菊花纹。她教我把一把荞菜盘成窝状,洗净根部的泥,又拿出几枚鲜鸡蛋,加入水后等开就可以啦!

30分钟后鸡蛋彻底煮好了揭锅盖,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鸡蛋已经成淡淡的绿色。外婆盛上了一颗鸡蛋和一碗荞菜汤给我。鲜香的鸡蛋配上清甜汤汁,真是美味绝伦。这何尝只是美食,这是外婆的味道啊!

我爱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这个风俗,更爱外婆!这个风俗里饱含了外婆的对所有传统节日的重视,让我觉得这是暖意融融的春日里最美好的一天。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七)

要是人们在寒冬的夜晚看到热腾腾的饺子,那一定馋得不行了吧!不错的,吃饺子总能带给人们温暖的愉快的感觉。

在料峭的春节,总有一场团圆饭是得吃饺子的。正月初二的晚上,所有的亲戚都来我家一起吃饺子。包饺子自然是最有趣的一步了。这天无论老少,都被奶奶呼来包饺子。饺子皮是奶奶自己做的,桌上摊满了面粉。人人都围在桌旁,刚出生的小弟弟见着这幅场景,也开心得合不拢嘴了。桌上的几个大铁碗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馅儿:芹菜肉、荠菜肉、韭菜鸡蛋。我比较偏好后两种,于是我包的饺子全是后两种的。包饺子不需讲究,想包成什么样儿的都行,凡是皮包馅儿的饺子,味道都是不错的。用水沾一圈饺皮边儿,把馅揉成一团填在皮中央,最后把皮对折起来,捏紧之后弄得好看些就行了。包饺子时,也是大人们谈天的时候,人多声音响,让人觉着热闹极了,这就是过年的样子。

饺子的吃法实在太多了。蒸的,煎的,放汤的。妈妈知道我喜欢吃煎的,就亲自上阵。她往锅里倒入很多油,等油热了,就小心翼翼地把满盘饺子平平地铺在锅底。“滋……”锅里的热油噼啪作响。她瞬间警觉起来,举起锅盖护住身体,双脚前后站立,把锅铲颤颤巍巍地伸进锅里翻炒起饺子。这幅样子让我们哭笑不得。等到油不那么活跃了,她才不那么紧张了。虽然妈妈煎饺显得十分不专业,煎出的饺子却没有一次是不成功的。几分钟过后,煎饺的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蒸饺的清香也在屋里四散开来。

煎饺灿灿地放着油光,酥脆可口;蒸饺粉嫩透明,软糯香甜。馅儿不同,做法不同,吃来是完全不同的口味。当那么多鲜美的味道伴随着酱醋的咸、酸于口中交替,我们都心满意足。

吃饺子,总让人们感到愉快。在春节吃饺子,叫年味是更加浓了。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八)

端午包粽子

小作者:601班11号张嘉俊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按照家乡的传统,端午节包粽子在家乡是视为最重要的一件事。

听妈妈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包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包粽子成了中国传统的风俗活动之一。

阳光洒满大地,小草也探出头来。一大早屋子里飘出阵阵糯米清香,原来是妈妈要包粽子!我见妈妈麻利的包粽子,手也痒痒的,很想试一试,妈妈欣然答应了。拿起一片用热水泡好的粽叶,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可不一会儿粽叶就被折得乱七八糟。妈妈告诉我:“先拿起两片粽叶交叉放在手上,然后折叠围拢成一个‘杯子’的样子,做出一个‘窝’。左手捏住底部,右手在下面放糯米,中间放馅料,然后再铺上一层糯米,最后把‘小杯’的‘盖子’盖上,用线把粽子缠上就大功告成了。”我按照妈妈说的,先把粽叶弄成三角形,接着放一些糯米、馅料,做出棱角,正准备把叶子包上,可里面的糯米却开始“调皮”了:不是往上跑就是往下溜走。我捏紧粽子,把糯米倒出去一点后才勉强把叶子包好,用手握住。然后那另一只手和嘴巴用红绳把粽子缠上。过了一会儿,我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蒸了一个小时,就散发出迷人的香味。最后我也是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粽子。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粽子的香味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爱散发着浓浓亲情味道的粽子,更爱中国的传统民族风俗。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九)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近了。又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一天。

备年货

超市里人声鼎沸,里面的音响又在大声播报:“豆角二块六毛钱一斤,西红柿三块钱一……”随即又响起了喜气洋洋的歌声:“好运来,祝你好运来……”人们在各个货架上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一瞬间货架前竟挤满了人。

有人在挑选着蔬菜,有人在挑着鱼肉,有人在挑着新衣服……可能是因为过年的缘故,人们都有秩序地排好队,等待着付款。出了超市门,每个人都憧憬着新年除夕夜的到来……

大扫除

过新年,当然要有一番新气象,新面貌。正是为了辞旧迎新,所以才会打扫自己的家。扫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个缝隙都不放过。虽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换来了一番干净、整洁。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脸,窗户闪闪发光,干净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后是自己的卫生,每个人都要洗澡,换上新衣新袜。整天大家都忙得团团转。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总是短暂而美好的。饭菜一个个送上餐桌,浓郁的香味顿时敞开来,使人垂涎三尺。当全部菜肴上桌时,就好比一桌“满汉全席”。

大人们站起来祝酒,小孩子们就抓紧时间,争先恐后地夹起好吃的往嘴里送。烫烫的饭菜总是会使我们张开嘴哈气。大人们坐下来时,除夕的团圆饭才刚开始:有人一声不吭地享受着美食,有人和老者们谈笑风生,顾不上吃饭,还有人吃一口,然后没等咽下去就开始说话了。

饭后,大人们笑着离开,小孩们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装的全是零食。除夕夜里,老人们守岁,小孩子们总是沉沉地睡去,做着香甜的梦……。

春节已经过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它像一本书,记载着我的成长,它又像一盏灯,照亮了新的开始。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

我的家乡是十三朝古都西安,自然也有不少习俗,例如:挂艾草、赛龙舟和包粽子……这么多习俗中,我还是最喜欢包粽子这等习俗。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爸爸妈妈带我去爷爷家玩耍,一进门我就看见爷爷桌子旁边的粽子和粽子旁的各种盆盆碗碗。看着爷爷细心包的粽子,我不由自主的问爷爷:“爷爷,我能包粽子吗?”爷爷笑哈哈的说:“当然可以!”我急忙洗完手,飞奔到爷爷身旁,模仿着爷爷的样子,拿起两片用水泡过的粽子叶,围着手指绕了几圈,粽叶就变成了一个像三角形的圆筒形状,爷爷又用勺子放了些糯米和配料,再用手按了一下。我也照着爷爷的方法做,一勺糯米,两勺糯米,我怎么也装不好。我急忙问爷爷:“爷爷!爷爷!你怎么轻轻松松的就装满糯米的呢?我为什么装不满?”爷爷瞅了我一眼,慢条斯理的告诉我:“你看,你都没有把粽叶裹好,下面都有个小洞,当然装不满啦。”话音未了,我忙矮下身子往下一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大一个洞洞,吞了我的糯米!我赶忙将那个大嘴收住,免得我的糯米再逃跑。裹紧了粽叶,我小心翼翼的将一勺糯米塞进去,然后把多余的粽叶盖过来,这样粽子两边就有两个尖尖的三角形尖角,把两个尖角向下一按,完成!一个绿油油的小粽子就完成啦!裹好皮,爷爷便叫我绑线,我足足看了两三分钟!干瞪眼,一点儿也没开窍亲手试了试,线缠到一块儿,用点儿力把线解开,那粽子里的线儿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刚刚有些骄傲,现在那份气质都飘到九霄云外去啦!包完粽子,爷爷煮开了水,将粽子放进了锅里,香味儿弥漫整个屋子。

我家乡的习俗都很有趣,你想不想和我一起享受吉祥的习俗呢?你们家乡的习俗又是怎样的呢?我爱我的家乡,也爱我家的习俗!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一)

《家乡的年蒸》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过春节也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二十五二十六忙年蒸”,这可是扬州人的老传统。

年蒸的起源是为了招财进宝,把蒸好的包子堆成一个元宝的形状,被称之为“堆元宝”,借此希望来年能够财源滚滚,寓意着蒸蒸日上。

有一年春节,我在外婆家学会了做包子。

首先是和面。外公先拿来一个盆,把面粉倒在盆里,再加进发酵粉,然后开始加水,一边加水一边和,直到水加够了,就开始使劲地揉,把它揉成一个大面团,盖上一层湿毛巾,等它发酵。接着是做肉馅。先把剁好的肉馅放到一个大碗里,再加各种调料,搅拌均匀。

然后我们开始做包子了。只见外公把馅放进皮里,用手一捏一拱,一个圆圆的包子就做好了。我在旁边看得跃跃欲试,“用手抓着两边,往中间挤,中间要捏好,不能留空。”外公一边做示范,一边对我说。虽然外公一直在旁边指导,可我的手始终不听使唤。刚开始我在包子皮中间放了很多的馅,结果在包的时候,馅从面皮里跑出来了,我急忙用手去捏,谁知这边捏好了,那边又破了。第二次,我小心翼翼地放了很少的馅,结果包好的包子虽然皮没破,但是扁扁的,软塌塌的,一点也不好看。第三次,我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放了适量的馅,做好后的包子很漂亮,不仅包子的肚皮圆鼓鼓的,而且头顶呈游涡状,像一座小宝塔耸立在蒸笼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等一座座小宝塔装满了蒸笼,外公便把它们搬到厨房里,旺旺的火开始蒸。

一个个包子蒸好了,香味扑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真香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蒸,虽然与其他城市的风俗不同,但是却有一番独特的风味。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二)

新安镇中心小学六⑥班孙文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有这一习俗——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守岁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吃年夜饭。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鸡、鸭、鱼、肉……大家在一起推杯换盏谈论一年的工作、生活……一切都显得其乐融融。

对于孩子们来说,守岁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领压岁钱。饭后,家里的长辈都会给晚辈准备压岁钱。“压岁钱”实为“压祟钱”。祟,据说是曾经猖獗一时,残害儿童的鬼怪,传说八仙曾变了八枚铜钱来躲在孩子枕头下,吓退了万恶的祟。后来就形成了新年给孩子压祟钱,以祝福孩子平安的俗。“祟”与“岁”谐音,“压祟钱”现在都通称“压岁钱”了。当然也有家庭会在年初一给孩子压岁钱,不管什么时候给,都是意味着祝愿孩子新一年平平安安。

孩子们领了压岁钱后也会和大人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吃吃水果、看看春晚,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随着12点钟声响起。家里的男主人都会拿着一串鞭炮,一个打火机出门——放鞭炮。以迎接新年到来,也有妈妈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放些烟花,希望新一年像五彩的烟花一样灿烂夺目。

烟花结束后,一般家庭都会选择休息,也有家庭会一直守岁到天亮。其实,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守岁,都是意味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迎来平安幸福的新年。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守岁这一习俗一直在,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永远传下去。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三)

元宵被称为“小年”,也是一年当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成都会有哪些风俗呢?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汤圆,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这一天我们一大早就得起来包汤圆。包汤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头一天就得把皮儿给和好,只需要用开水把糯米粉冲好,慢慢搓成团状,留着第二天包汤圆用。第二天一早外婆会把芝麻和黄糖放到一个石头做的容器里使劲捶打,直到它们充分地混合到一起,馅儿就做好了。这时候全家老小就回一起到灶前包汤圆,首先在搓好的皮团上揪下一小块,按成皮饼,握在手中,再用勺子舀一勺馅儿放到皮儿上,再包裹起来,一定要包紧,不然等会儿就会煮烂。

汤圆在锅里煮,我们在外面等。汤圆一出锅,我们眼睛都掉到里面去了,吞下嘴里的口水,拿起勺子就开始吃汤圆。小孩子都狼吞虎咽得吃,挣着抢着去舀第二碗;而大人们都会细嚼慢咽地吃,觉得好不容易过个元宵,吃个汤圆,就要细细品味。

吃完汤圆,大人们去聊天,小孩们去玩耍,一起等待着晚上的活动。

元宵节的晚上,大街小巷都会挂起花灯,有红的、黄的、绿的,有长方形的、圆形的、花型的。大人们都会牵着小孩的手,去看花灯、打灯谜。听说猜出最难的灯谜,就回得到一碗免费的汤圆,这可吸引了许多大人纷纷上去破解这个“难题”。小孩们则会去制作他们自己的小花灯,带回家做纪念。还会有小孩去找老师傅玩皮影。大街上充满欢笑声、说笑声,好不热闹。平时早早就睡了的孩子,今天精神好的不得了,大家把这个元宵节所有的乐趣都放到这个晚上了。如果自己愿意的话还可以去祈个福,祈求自己这一年平安健康、多财多福。

元宵过完,也就证明年也过完了。大家就会去工作、上学。像这样的热闹,又要再等上一年。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四)

破五吃饺子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张彩灯,放鞭炮等。按照春节的习俗,正月初五是过小年,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俗称破五节,这一天要吃饺子。我家也不例外,今年春节的初五照例吃了一顿饺子。

初五的早上,妈妈早早叫我起了床,带着我来到了奶奶家。还没进门,我就听见了楼道里传来的咚咚咚剁馅的声音分外响亮。进了门,就看见小舅在奶奶家大厅里正在和饺子馅,饺子馅儿是传统的韭菜白菜猪肉馅儿的,肉馅很充足,和蔬菜均匀的糅合在一起,分外鲜亮。我叫了一声“小舅,过年好”,就加入了包饺子的队伍。我拿了一张饺子皮,只放了一点儿馅,使劲一捏,但是饺子居然破了。我妈妈告诉我是方法不得当,我看着妈妈的动作,两手半握着饺子,合在一起,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饺子的外缘,手心空出,用力一捏,一个饺子就包好了。我会心的一笑,年年包饺子,我的技艺也在不断提高。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薄皮大馅的饺子终于完工了。

煮熟的饺子上桌了,全家人围坐在圆桌旁,看着丰盛的菜肴,圆鼓鼓的刚出锅的饺子,我疑惑的问道:“每年初五都吃饺子,有啥说法吗?”奶奶意味深长的说道:“春节其实有很多讲究,从初一到初五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不再忌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特别是,在有些地方还有"包饺子,捏住小人嘴"的习俗,说是让小人来年闭上嘴,少说坏话。“我听了恍然大悟,深感过年习俗的讲究。

远处偶尔传来鞭炮的隆隆声,看着桌上圆滚滚的饺子,看着家人幸福的笑脸,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是阖家团圆的节日。但愿年年我们一家人都能团聚在一起,像今天这样幸福快乐!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五)

周六,我和爸爸妈妈,还有我那调皮又可爱的弟弟一起去吃水席。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洛阳水席园。为了感受一下这个特色美食,我充分做好了心里准备,因为妈妈说会有点辣哦。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牡丹燕菜终于上桌了。因为今天是周末,所以等了好久啊,我都已经饥肠辘辘了。提前还吃了两个面包垫底,好吧,因为妈妈说了,“好饭不怕晚”。

牡丹燕菜端上桌以后,我迫不及待的就吃了一口,妈呀,快被辣死了!而且一点也看不到辣椒的模样,我又看了看那萝卜丝,几乎跟头发一样细。看着牡丹燕菜那诱人的样子,我不敢再吃了,太辣了……妈妈说这个辣是胡椒粉的辣,酸辣是洛阳水席的特色。

虽然不太适合我们小孩子吃,可是我知道了牡丹燕菜原来是由中国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赐名,后经周总理的夸赞才有了今天这个响亮的名字。我环顾大堂四周,几乎每个桌子上都有这道菜。

相传在武则天时代,洛阳郊区的农田里长出了一个三十多斤重的大萝卜,农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萝卜,于是就把萝卜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认为这是个吉祥的征兆,于是很高兴,就命令御厨将此萝卜做成一道菜。后来他把萝卜切成了很细的丝。拌上粉芡,经过九蒸九晒,再加上鲜美的高汤,终于做成一道菜进献女皇,女皇吃罢,赞不绝口,说道,不是燕窝胜似燕窝,故赐名燕菜。

后来在1973年10月14日,敬爱的周恩来爷爷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华访洛,在品尝洛阳水席时,厨师特地精心雕刻了一朵牡丹花摆放于燕菜中央,使此菜显得雍容华贵,周总理见后风趣的说道:自古洛阳牡丹甲天下,没想道菜里也能开出牡丹花。于是,洛阳燕菜更名为牡丹燕菜。

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既品尝了美食,又学到了美食文化。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六)

立春来“咬春”

镇海区崇正书院604班胡雨佳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大地复苏,送来了新的气息。在这一天,我的家乡有一项很有趣的习俗——咬春。

传说有一年立春,一位老道士来到一个村庄,见村中静悄悄的,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心生疑惑,四下打听才得知许多村民都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四肢无力、头晕目眩,只能卧床休养。老道士观察了一会儿病人的症状,便开了一张药方给村民。药方上没有什么奇珍异草,只有一种极其普通的东西——萝卜。吃完萝卜的村民们果真好了许多,当村民们去感谢那位道士时,人已经不见了。于是,大家为了感谢与纪念老道士,每到立春之日,都会吃一些萝卜。

现在的“咬春”,已经不再局限于萝卜了,春饼、春卷、青菜面等等许多食物都成了“咬春”这天的主角。在我的家乡,春卷就是“咬春”最主要的食物。做春卷要准备好春卷皮、香干和荠菜。荠菜是一种能打开味蕾的草本植物,将它与香干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道春天特有的美味!

瞧,先将薄如蝉翼的春卷皮铺在手心,将拌好的馅均匀地铺成长方形,用手灵巧地将其裹好。春卷包好以后一排排放好,就像一个个小福袋。等油热了,小福袋们便带着浑身的福气向油锅奔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福袋们纷纷换上了金黄的衣裳,诱人的香气四溢,我的口水也止不住地流下来。一口咬下去,香干和青翠的荠菜就顺着筷子跑进了我的嘴巴,鲜香又美味,一种大自然独有的芬芳充斥了我的口腔,舌尖上绽放了一朵美丽的花!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份独特的风俗不仅仅只是一种习惯,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份祝福、一份期盼!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七)

春去秋来,秋过冬至,一年转眼过去。一年中最热闹是什么?一年里最隆重的欢乐的节日是什么?答案是春节。

在陕西西安的一个小村子里,处处悬灯结彩爆竹声不断,不用想,那里使我们村里正过着喜气洋洋春节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么开心热闹,节日里自然少不了一些节日风俗来点缀,不过不是一些最泛滥,最常见的放鞭炮,吃饺子,而是这儿的独特习俗———聚在一起,成群结队的拜年。

大年初二,全村的年轻男女都齐刷刷地出动。队伍里先是一两个人在村里四处呼喊,人们如火一般越烧越旺,汤屋八点整,大伙儿准时一起出发,这时候人们也越来越兴奋,他们的头上都带着黄色的东西,虽然颜色都层出不穷,材质都各式各样:深红色的大棉帽,酒红色的戏,丝绸桃红色的连衣帽,虽然有些散乱,但是人们似乎都并不受其影响,还是热热闹闹的,像是办喜事了一样。

我看见了,大队伍也急忙匆匆赶过去,临时走了一个纸,做的红帽子,戴头上大队伍,嘻嘻,伞伞的开始走了起来,十开始我耐不住的一下冲刺到队伍的最前面,导游带的走着,不过几分钟就到达了,第一个目标地点就曾祖母家,就曾朱某是镇上最年长的人,据说他有着108岁的高龄老人家,似乎早知道我们的到来,已把他跟她一样,年长的窑洞打扫的一干二净,没装上,加上一个恰到好处的木塘盒子,里面有个是格央的糖果,我跑到奶奶的身边,改在别人的前面拜年,奶奶笑得合不拢嘴,还给我50块的巨额红包,其他孩子见我得到了这么一大笔巨额财产也纷纷上来拜年讨钱。太了好了,年大约是晚上八点半了,虽然败了一整天,但是人们丝毫没有抱怨,反而心甘情愿。我看着大家耳的。笑脸,我觉得有一股力量云端留在下一年里陪伴着我度过……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八)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在福建周宁,在那个地方,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忆,我最喜欢的就是正月十五。

这里的正月十五不一般,这儿过得分外热闹。你听说过“搬铁枝”吗?这可是我的家乡独特的风俗呢!

先来介绍一下吧。搬铁枝又称台阁,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至今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搬铁枝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每架铁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纳5至7人表演。演员多为少儿,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简单情节和动作。铁枝车可推行,乐队随后伴奏。

正月初七左右,各社居就忙起来了,制做铁架、挑选服装、找演员、排练队形,整个社居都为正月十五做出了充足的准备,就盼着这天赶紧到来,好让整个周宁都活跃起来。

到了正月十五,全县人民早早就吃过晚饭,准备观看游行表演,整个街上的霓虹灯都亮了,也点燃了全县人民的心。

游行表演开始了,警车在前方开道,铁枝的两边有两条五米长的绳子,不让观众往前挤。台上的演员舞动着身躯,精致的妆容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铁枝花样很多,有“八仙过海”、“鲤鱼仙子”、“郑和下西洋”……这次搬铁枝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非鲤鱼仙子莫属啦!花苞缓缓上升,花瓣徐徐绽开,可以说这个荷花座是此次搬铁枝中最高科技的部分了。大家能看到“仙气十足”的童子可不单单是靠升降机,荷花座下也是玄机巧藏,设有烟雾和彩灯,这才使得荷花上升时光彩耀人、云烟氤氲。

搬铁枝让人民感受到了热情,也使正月十五过得更加热闹。我也很想参加这样热闹的活动,但年年开学都在正月十五前,只能看奶奶发来的图片羡慕别人了。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十九)

全柱燕

进入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喜欢吃热乎乎的美食。但在我们延边地区却不是这样,越是三九天,人们越爱吃冰凉的辣白菜、各种泡菜、凉拌菜、带着冰碴儿的冷面,特别是小孩子更喜欢冰箱里的冰棍、雪糕。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室内有地暖、屋里又干燥,人的体内火气大,所以喜欢吃冰凉的食物降噪。

一到冬天,我就特馋冷面。每天都盼着家人带我去吃它,终于有一天,爸爸、妈妈有空能带我去吃冷面了。

冷面,通常指延边朝鲜族冷面。在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为符合当地口味而进行改良的冷面,但那些只能算是荞麦凉面罢了。唯有我们延边地区朝鲜族冷面才是最正宗、最美味的。冷面是以荞麦面为主要食材,把牛肉以文火熬制数小时之后的汤汁,放冰箱冷却至零摄氏度为汤;再加入适量的大头菜、牛肉片、鸡蛋、黄瓜丝、鸡肉丸子、苹果梨、松子等延边特产食材为辅料;再加上一大匙特制的灵魂辣椒酱。一碗地道的延边冷面带着冰碴儿喷着清香上桌了。

你别急着吃面,先尝一口汤汁。“吱——咕咚”嗯,就是这个味,酸甜、冰凉、清新、微辣。再欣赏一下碗中的食材,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黄瓜丝、雪白的鸡蛋、深棕的荞麦面、晶莹的冰块、再加上大片大片的牛肉。“快吃吧,再不吃爸爸就会抢你的面了。”我被爸爸的催促声音叫醒了。拿起筷子一顿吸,一顿夹。其间也不忘另一道美食——锅包肉。吃冷面不配上锅包肉,那你就外行了。滚烫的锅包肉沾上冰凉的冷面汁,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美味、绝佳吃法。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我最喜欢这种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的感觉。冷面中的酸甜冰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唯有家庭团聚的温暖才是我最爱冷面的理由。

作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二十)

老师让写一篇关于民俗的作文,这可难坏了我,想想每天繁重的作业,困在斗室的我,望着四角的天空,能写点什么呢?城市的节日比较寡淡,我倒是觉得奶奶家的“迎喜神”有点意思。

喜神是谁呢?就是自焚于朝歌的商纣王。他不是个生性残暴的昏君吗?哈哈,那是你电视看多了,不过这事还真的和《封神演义》有关,纣王死后,被姜子牙封为"喜神",生前没得到公正评判,死后却得到了人民的欢迎!

迎喜神,正月初四,吃过早饭,大姑娘、小媳妇,没了牙的老爷爷,穿着开档裤的小娃娃,没有一个在家里呆的住,早早地汇聚到了村委会门口。

个个打扮的妥妥帖帖,精壮的汉子们牵出了自己家的牲畜,这是时候,是骡子是马还真的遛遛,劳累了一年了,是该活动活动筋骨,舒展舒展精神了。

迎喜神,有时辰,有方位,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才懂。九点的时候,大家渐渐的涌到了村口,老远看乌泱乌泱的一片。村长一声令下,精壮的汉子们,挥鞭打马一去七八里,焚香、烧纸、祭拜,即刻返回。

老远就喊:“喜神来了,喜神来了!”这时等待的人群也会高喊“喜神来了,喜神来了!”鞭炮炸裂,烟花四起,鼓声震的人心口直跳,锣声响的耳朵轰鸣。

谷场上点起了篝火,窜天的火焰映着人们欢乐的笑脸,划旱船,耍丑戏,扭秧歌,踩高跷,大头娃娃,憨媳妇,还有小孩子们爱的孙猴子,所有的观众都是表演者,所有的表演者都是观众,期盼着夏日的风调雨顺,秋日的五谷丰登!

以上是根据爸爸年少的回忆,脑补出来的场景。现在的奶奶家,已经见不到了当年的骡马,家家户户买上了小汽车,上了年纪的奶奶爱上了广场舞,时髦的小伙子们都在打麻将,喜神不见了!

是喜是悲,或忧或愁,五味杂陈,不可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