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作文大全内容页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民风民俗作文(一)

彝族火把节

李富安

马上就要过火把节了,我们一家人从曲靖赶往楚雄的彝族自治区,欢庆专门属于我们彝族人的节日。

经历千山万水,我们很快抵达彝族自治区。火把节要在明天晚上举行,所以我们要休息一天。第二天早上本以为可以好好睡一觉,没想到还要爬到山顶去祭祖,我好奇的问妈妈:为什么要爬山祭祖?妈妈回答:“我们老家只要有人回到村中,必须要去山上看看已过世的先人,代表自己对他们的尊敬和悲痛之意。”听了妈妈的话,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夜幕降临了,这表示我期待已久的火把节马上就要开始了。全村的人都聚集在广场上,广场中都有一堆两米多高的柴堆,还散发着一股汽油味。火把节正式开始了,村长站在台上用彝话跟大家讲话,我听不懂就问妈妈,妈妈高兴地说:“那是祝福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过得更幸福,财源滚滚的意思”。

讲完话,村长拿起一把“火把”扔在柴堆里,柴堆突然就像喷火龙喷了火一样马上燃烧了起来。人们都欢呼雀跃,沉浸在歌舞中;有的人在对着火堆祈求;还有的人你抱我,我抱你,表达着自己的兴奋。火柴堆发出的光向空中射去,好像是把人们许的愿望向神仙汇报。过了一会儿,几个穿着彝族服装的阿姨手拉着手围着火堆边唱边跳,在这里我们称这种舞为“打跳”,我也兴奋地拉着妈妈一起去“打跳”。空中黑漆漆的,经过火的映衬,天突然显得亮敞无比,那群围着火堆唱唱跳跳,开开心心的人是多么可爱和快乐啊!

夜色深了,火渐渐小了,火把节结束。人们都开心地回家了,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希望它能传承下去,让后人都记住这个快乐吉利的日子。

民风民俗作文(二)

潮汕英歌舞

林可涵

在潮汕地区,刚开始学习拼音的小孩子,每天出门上班的大孩子,头发已经苍白的老孩子,提到英歌舞,谁不是立时就回忆起英歌舞那刚劲的舞姿、豪迈的气势、响彻云霄的掌声……

我常听爸爸妈妈说,每年正月的二十五、二十六,他们小时候都会去看英歌舞表演。我十分好奇:爸爸妈妈说的英歌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决定上网查一查英歌舞。原来英歌舞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英歌舞表演主要有两个重要场面,一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二是梁山英雄化妆救宋江。

我又满怀期待与好奇点开了一个英歌舞表演的视频。视频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闻声赶来欣赏表演。表演的人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打扮,有鲁智深、武松、林冲……表演的人手拿两根木棒,挥动着,有时左手敲击右手的木棒,有时右手敲击左手的木棒,敲击的声音清脆,一套动作有力、熟炼且行云流水。英歌舞表演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赶来团团围住观看,不时掌声雷鸣,真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啊!看完视频,我再次上网,对英歌舞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哇!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英歌舞中竟然有这么多小细节我没有注意到。英歌舞的队列有长蛇捷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敲,胯足敲,背后敲等;节奏有快板、慢板、中板之别,就连脸谱也有武面文面之分。英歌舞以刚劲、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豪迈的气势。我不禁十分期待,什么时候我才能亲眼看到英歌舞的表演呢?

民风民俗作文(三)

老家的民俗

甘益铗

我出生、生长在北京。但是我的籍贯在河南省。父母、祖父母辈的,世代都是河南人。疫情之前,每年春节,父母都带我回河南老家,我对老家的春节民俗有深刻的印象,比如,放烟花、包饺子、赶集采购年货、拜年、浏览人文古迹……

我们老家地处河南中原的一个乡村。春节前的赶集最有特色了,人们天不亮就起来,三五成群地往镇上去置办年货。我们先经过几条乡间小道,再走一段河边堤坝,爸爸、叔叔、堂哥、堂姐走着走着,会捡起石子往没有结冰的河面上打水漂,看谁激起的波浪圈圈最多;快到镇上时,还会路过一所小学和中学,每当这时,我会不由地想起我在北京的学校和教室、老师和同学,会很想念他们。镇上的集市就在不宽的街道上,路两边摆满地摊或者是小三轮车,卖着各种人们喜欢的东西,有吃的,有用的,哪里都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膀的。在集市上转一圈,我们大人小孩儿都会拎着大包小包、边走边吃着零食满载而归。

我最喜欢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热气腾腾、馅儿里都泛着油光,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吃下的饺子,好不美味!吃完饺子,就和好多小伙伴们一起在房前屋后噼噼啪啪地放烟花和鞭炮,黑夜中升起五颜六色的烟花造型,引发一阵一阵地欢呼。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拜年,能看到很多七大姑八大姨婶子大娘,她们都满面笑容,看见人来,都大把地抓糖果花生,一边爽朗地聊着天。初一中午的饭菜各类最多,所有的年味儿都在一道一道琳琅满目的菜品中了。

初二,我会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去图书馆、或者去河边溜冰。

初三,父母会带我们去寻访人文景点或名胜古迹,希望我能更多地了解河南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我又可以回到河南老家过春节了。

民风民俗作文(四)

念念不忘的年糕

章淑睿

“吃年糕,年年高”,这是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我儿时最快乐的一段记忆。

还记得从前每逢新春佳节,家里面就会热闹得不得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到外公家中做客,一起准备着晚上的佳肴。

爸爸在院中砍柴,妈妈在厨房大战,与阿姨们切磋着厨艺。叔叔们在门口贴着春联,比我小几辈的孩子们则在院中玩着鞭炮。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最让我兴奋的事就是打年糕。

在外公的村中有一口很大的石缸子,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带着米和水来这打年糕。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经常会跑去观看。看着大人们把米倒入缸中,再加入一些水,用手把米粉揉成一团。我好奇极了,以至于自己也会偷偷抓一把稻米依样照葫芦地做。常把自己全身上下弄得都是米粉,活像一只小花猫。等米粉差不多成团后,大人们就挥起手中的杵子打年糕。你一下,我一下,一个人打累了就换一个人打,一村子的人其乐融融,年也就在这一下下的捶打中融入年糕中去了。

等我再长大一些,外公就给我做了一把小杵子,带着我一起加入打年糕的行列。我用力挥动着杵子打年糕,把自己的祝福和期望也一起打入年糕之中。每当打完年糕之后,心情就会十分地畅快。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只要吃上一口年糕,不愉快的心情也便抛到脑后去了。

我就在这一声声、一下下的捶打声中慢慢长大。相反,外公却在这捶打声中渐渐变老。于是,哥哥、叔叔们便接起这个杵子,打着年糕,让打年糕的声音一直回荡下去,让年一直过下去。

如今,我上了初中,学业也忙了起来。心中的烦恼也多了起来。不能常与外公一同生活。但是,只要春节一到,我们便会准时在缸前相聚,挥起杵子打年糕,打掉生活中的一切不幸,打来来年的好兆头!

民风民俗作文(五)

念念不忘的辣椒

牟博

辣椒不仅给人带来味蕾上的跳跃,更是给人带来心底的愉悦。

小时候,每每吃饭时,总会看见大人端出一盘辣椒。色极鲜红,好像一把燃烧着的火。只见大人一筷一筷往自己的饭碗里夹,不一会儿,便全部消灭。此时,他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无比的惬意和满足。作为一个农村人,每天都能吃上一碗辣椒,或许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吧!

记得第一次吃辣椒,心中充满无比的好奇,并随着大人的鼓动,心中蠢蠢欲动。用筷子轻沾一抹红,放进嘴里,顿时嘴里仿佛有一把火在舌尖上跳跃。赶紧把舌头吐出来,并不住地呼气。一大口一大口的白米饭送入嘴里,嘴里的火也渐渐停息,只有无穷的香味弥漫开来。

后来,我慢慢学会了吃辣,却也开始离开了家乡,赴他乡求学。但是心中依然记得家乡最热闹的场景——打辣椒。只见奶奶与几个妇女在院坝前清洗采摘好的朝天椒,红红火火像灯笼一样。充满光泽,籽粒饱满,辣味十足。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下锅的那一刻,一盆的朝天椒倾入锅中,极大的锅勺在里面不停地翻炒。每每经过,眼里总会流下感动的泪水。

现在想吃辣椒的我,总会自己动手。将辣椒放在案板上切碎,切着切着,眼里常含着泪水,还没切完,手早已麻麻的,腰也酸痛不已,便学着奶奶的样子捶背,原来美味总是来之不易的。

每年回家,奶奶总会做美味的辣椒。虽然白发苍苍,十分微弱,看见长大的孙儿与家人,也就笑逐颜开了。

人与人的陪伴可能是短暂的,但那辣椒却永世长存。

我喜爱的辣椒啊!我所怀念的那一抹鲜红的乡愁!

民风民俗作文(六)

傣族的泼水节

吴炯璇

炎热的夏天到了,我们一家收拾好了行李,赶往西双版纳,参加那里的泼水节。

经过了几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我们跟着导游到了那的一个广场,广场正中央有着一个大大的水池,水池的中央还立着一座大大的雕像广场,周围还有一些小凉亭供乘客们乘凉。

正午时分,凉亭早已经人山人海,就在游客们等的快要不耐烦的时候,傣族人民入场了。不得不说,他们的出场方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他们穿着用丝线织成的衣服,那些衣服的颜色就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从远处看,还真好似是一条鲜艳的彩虹,这次参加的人很多,有大人、小孩。他们每人抱着一个盆站在水池边。

接着有人按了一声喇叭,他们就开始用盆疯狂的从水池里打水,向别人泼去。池里许许多多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有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还听导游说他们其实是在祝福被他们泼到的人,他们对别人泼出去的水越多,说明他们对别人的祝福越深,听了导游的这番话,我都有点忍不住了,真想把自己的祝福也送给别人,所以被泼到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都不会生气。

你别看他们都是泼水,但他们泼的动作却截然不同,那些小姑娘显得很羞涩,而那些身强力壮的男子却是一大盆一大盆的泼,还有些小孩子更是好笑,他们仿佛只是来观战的,一直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从这儿游到那儿,又从那儿游回来,看着都觉得好笑。

不和你们说了,我也要去玩了……

民风民俗作文(七)

蒙古族的白节

高荣彬

今天是大年三十,是我们最盛大的一个节日。在曲靖,这天早上,家家户户开始买年货、贴对联,晚上还要吃年夜饭、守岁,殊不知在遥远的内蒙古,今天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那就是“白节”。

这个节日为什么叫做“白节”?因为蒙古族自古以来,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他们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称春节为白节。

这天早上,人们会早早的起床,开始买菜做饭,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与幸福,大家都期待着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主人们买来羊杀了之后,取下肉质最好的部位进行美食制作,他们除了做这大盘手抓羊肉,还会做富有地方特色的羊肉饺子、羊肉包子等。“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这些食物都是原汁原味,闻起来清香扑鼻,令人有想吃的冲动。这大张大张的烧饼是用面炸制而成的,闻一闻那味儿就令人垂涎三尺。

夜晚如期而至,客人们也陆续到来。

开始吃晚饭了,他们不仅享用着舌尖上的美食盛宴,姑娘们穿上奇异的服饰,跳起了舞。小伙子们也不认输,也在一旁跳舞,不知怎的,小伙子竟给小姑娘伴起了舞,大家都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这果真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大家边吃边玩,真是好不热闹。这时,一位老大爷开了嗓,唱起了老歌,旁边的老人们都跟着唱了起来,在场的所有人好像都被带动了。小伙子唱起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歌,小姑娘唱起了柔情似水的歌,小孩子们唱起了天真快乐的歌,老人们则唱起了那些经典的老歌,这里仿佛都是属于音乐的世界……

这歌声、这场景持续到了很久,草原上也逐渐恢复了宁静,但是那些美妙的歌声依旧回荡在我的耳边,久久不能忘怀……

民风民俗作文(八)

念念不忘的腊肠

赵一凡

乡俗是一首歌,萦绕在我的心间;乡俗是一碗美酒,酣畅在我的心田。乡俗是过往的回忆,现在的焦虑,未来的期盼。

记忆里,家乡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腊肠了。

每逢腊月下旬,家家户户便要买来大量的猪肉和小肠。市场里这时最拥挤了。商贩们赶紧宰了畜养的家禽家畜,趁机抬高价格。市场里妇女居多,大多还带着孩子,一手被沉重的商品束缚。市场里热闹非凡。商贩们的吆喝声,妇女们的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笑闹声,家禽家畜的惨叫声……响成一片。市场里还散发着腥味和恶臭。小时候极厌恶这种气味,可现在想闻也闻不到了。

购置完了材料,常会有三五个妇女坐在一起,做起腊肠来。一人快刀斩乱麻一般将猪肉剁成肉泥;一人清洗着猪肠,去除油脂;一人将肉泥与酱料混合,灌入腊肠。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伴随着妇女们欢笑着谈论家常的声音,一大盆的猪肉就见底了。小时候,我常常去一旁掺和,却只能怀着失落离开。

腊肠制成后还要去晾晒个几天。灌好了腊肠就像一串串鞭炮,鲜红耀眼,惹得我忍不住去胡乱地幻想。不觉,口水直直流下。

终于,可以吃了。蒸、炒、炸、煮……腊肠怎么做都好吃。它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一口下去鲜香无比,回味无穷。

远方归来的游子常常含着泪水咽下这腊肠。那时我还小,不理解,可现在我也成了那时的人了。老一辈人常会把腊肠塞进游子的包裹里。那是一份寄托与牵挂。

乡俗的文化一直撞击着我的心灵。那梦中的腊肠何时才能再尝一口啊!

民风民俗作文(九)

漳州芗剧

郭贤恩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提起家乡,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漳州的芗剧。

芗剧又称歌仔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芗剧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有一年,我们全家一起回老家过年。到了初七,正当我以为年要过完了时,爸爸突然对我说:“每年的正月初九开始,村里都会连续演三晚的漳州芗剧。芗剧曲调优美,值得一看。”我低落的心情顿时就被调起来了。

初九那天晚上,我们匆匆忙忙地咽下几口饭,便疾步破门而出。全村老老少少不约而同地来到临时搭好的戏台前,静静等着芗剧的开演。

当戏台的幕布缓缓拉起时,一个个演员随着锣鼓声齐刷刷地冲了出来,优扬的歌声响遍全场。演员的水袖在空中此起彼伏地飞舞着,像那风吹过林中的沙沙声,又似湖面一圈一圈的水波纹,真是太壮观了。我侧耳细听,我的天,一句话也听不懂!我用幽怨的眼神看向爸爸,他哈哈大笑:“这是闽南语,你从小在广州长大,没学过家乡话,肯定听不懂了,但是你可以看戏台两边的字幕啊!”看完芗剧回家后,我还想着刚才演员的表演,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这就是我听不懂的芗剧,虽然只能看字幕才能看懂,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看。我想:回到广州后,我要好好跟爷爷奶奶学家乡话,争取下次回来时能够听得懂芗剧。

民风民俗作文(十)

烧饼卷——朝天锅——乡情

李嘉灵

“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箱,名曰朝天锅。”鲜香的气息从“朝天锅”三个字内溢出,从那不加锅盖的热气中溢满鼻腔,溢满室内。朝天锅通常置于室外食用,若屋舍太小,那室内大抵是吃不得的。浓郁的香气留恋在屋里,绕梁三匝,赶也赶不掉。

山东人爱吃卷饼与大葱是有目共睹的。熟悉的白饼中卷了猪肉,金色的琥珀似的油花将厚实的面饼渗得像油纸般,颜色更浅更透明晶莹几分。馅料中不单有猪肉,若有忌口,还可以卷驴肉、面酱一起食用,虽不似猪肉般肉质细腻,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毕竟,无论个人口感偏好,团圆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馅料。家人亲戚团聚在一起,陌生的脸和熟悉的脸,一并氤氲在热腾腾的水汽中,大家聊着家常,叙着旧事,用木勺喝汤,再佐以清香可口的疙瘩咸菜,或从锅中捞上水莹莹的茶叶蛋,肥而不腻的五花肉,人间至味也不过如此了。偶尔还有清淡而不浑浊的汤水飞溅,时而一蹦几丈高,若离得太近,溅到衣服上也在所难免,但没人气也没人恼,大家都沉浸在团圆的幸福中。我也不由得被深深感动了,纵使此处并无云门陈酿,但我仍欣欣然沉醉其中。

烧饼卷、朝天锅卷的是齐鲁大地上的万物,卷的是碧浪翻泼黛浓的泰岳青峰,卷的是云雾润泽大明湖,卷的是余酣绕齿云门酿,卷的是山东人的质朴,山东人的热情,山东人的精神和魂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流水杯中泻,唇齿间窥见我的家乡。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应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