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帮作文大全内容页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一)

我的家乡在陕西,我从小在西安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娃,所以我也知道许多独特的陕西风俗。

奶奶给我说过,陕西的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的农家,要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关中腊月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锁”,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在我的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做这样的花馍,既好吃又好看,我特别喜欢。

但是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毕竟奶奶说:“正月十五前不擀面”。每次过年,我都十分盼望奶奶的花馍。

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的习俗,但唯独花馍是我的最爱!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二)

陕西的花馍

奉瑾萱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习俗。今天,我就来分享分享我的家乡——陕西的风俗吧!

除夕那晚,外婆会揉出一大团面,放些发酵粉,静置一晚,等着第二天做花馍。

初一那天,凌晨4点多,外婆就起床了。由于好奇,我便偷偷地跟着外婆来到了厨房。她先是拿出面团,分成几个小剂子,一一搓成球形,再把各种颜色的色素挤在面团上,揉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接着,把揉好的面团放进蒸锅中,调成中火蒸一个小时左右,就大功告成了。

“萱萱,萱萱。”“啊?”我才发现,原来外婆早就知道我在这里。我疑惑地问:“外婆,你怎么知道我在冰箱后面呢?”她慈祥地笑着说:“哈哈,你个小馋鬼,难道外婆还不了解你吗?”外婆还告诉我:花馍是对逝去祖先的一种祭祀,还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花馍蒸好了,哇!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的像兔子,有的像飞鸟,还有的是鲜花、水果的样式……院外的邻居闻到了阵阵香味,都来我们家拜年,讨要馒头。大家正要吃的时候,我赶忙站起来,着急地说:?等等,花馍上有色素,不能吃!″只听一阵大笑,我皱起眉,嘟着嘴说:“你们笑什么呀?”外婆连忙回答:“萱萱,别担心,那个色素是可以吃的。”说完,还摸摸我的头。我慢慢地低下头,脸害羞地红了。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三)

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历史悠久。大家对于陕西的印象,可能是各种美食,或者是各种驰名中外的景点。除了这些,陕西还有许多有趣又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快来听我娓娓道来。

“泡馍大碗卖”给我的印象最深,“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谓是称上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泡馍几乎是白来一趟,肉是大块大块的,馍是硬邦邦的死面坨坨馍,碗可是能盛上六两八两的的大老碗。肉煮得又酥又烂,馍老的又硬又黄,遇水不化、百煮不烂。陕西人十分实惠,泡馍用的都是耀州产的大瓷碗来装泡馍。

没到我走进回民街时,泡馍馆总是会让我驻足停留,走进泡沫罐馆泡馍的香气扑鼻而来,坐下来掰一碗小小的碎碎的馍块,十分钟不到,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馍就端上来了,满满的一大碗,耀州产的近一尺的白瓷青花的碗称着那牛羊肉骨髓煮的泡馍,别提有多香。在寒冬时,来一碗泡馍,从头到脚的是热乎的。吃饱了站起身来,闻着泡沫的味道,一下又饿了。

这就是陕西的风俗之一——“泡馍大碗卖”,下回来陕西西安尝一尝牛羊肉泡馍吧!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四)

我的家乡在陕西,每到过年,邻里几个村都会组织起民间社火,这个村准备着踩高跷,那个村紧张的敲锣打鼓,待到过年,各个村子排着队边走边表演节目,我们称为“耍社火”。

“走喽走喽,外头耍社火呢!”每当过年,总会少不了伙伴们的呼唤,这时,邻里几家孩子总会蜂拥到街边,不一会儿,社火队就来了。“看,这是我们村的高跷。”迎面而来的高跷队十分热闹,孩童们穿着各色的服装,美猴王、穆桂英……惟妙惟肖,令人眼花缭乱。虽然各个角色的神态,服装各不同,但他们的脸上,总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要说孩子们带来的是充满童真的视觉盛宴,那后面跟着的高跷队则是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表演。只见那高两米的高跷固定在人们的脚上,但那些人,仿佛一点压力都没有似的,轻松的做着动作,生动的演绎了各个角色的特点,看着他们的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无不令人们为他们捏一把汗,怕他们失误摔伤,但这终究是想,一阵眼花缭乱的表演总是会令人十分惊叹。

高跷队过去了,后面紧跟着的则是一群滑稽可爱的大头娃娃,他们眯着眼睛,正咧着嘴笑呢,有的扎着小辫子,有的穿着红棉袄,可爱极了。精美漂亮的纸扎,热闹欢喜的旱船,咚咚锵锵的锣鼓队……许多节目一个个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丰富极了。

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它扎根生活,承载着农村淳朴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憧憬。千百年来,它经历代民间艺人及群众的改造,已经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了,我想,这也算是农村人民们对旧的一年的交代,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吧!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五)

梁少骞

农历2月2日,被称为“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是关乎一整年风调雨顺的大日子。民间有剃龙头、吃面条、炸油糕、吃猪头等习俗。前几天下了一场雨,意味着春天即将到来。这两天空气有污染,所以我一直待在家里没有出去。通过这项作业我才了解到“龙抬头”这个节日,吃面条,剪头发,这些简单平常的事情,在这一天成为了习俗。正好,我的头发也长了,这周末正准备去理发,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习俗。我是非常爱吃面条的,晚上和妈妈在以前经常吃的一家面馆吃了一碗臊子面。记得2018年暑假我中午经常吃那的臊子面,回味无穷。臊子面是陕西省汉族风味小吃,以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韧滑爽,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浑厚而不腻。还是那熟悉的味道。

二月二,龙抬头,从此开始好兆头。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六)

家乡的二月二

李沛鑫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是诗人白居易对二月二的描写,说的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我的家乡陕西,二月二也是一个盛大的节目,有“剃龙头”、吃棋子豆的风俗。

农历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红火。二月二一大早,我还在睡梦中,爸爸就喊我起床:“今天理头发的人多,咱们得先去排队了。”到了理发店,果真有不少人。大家排队等候,有说有笑,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快轮到我们了,理发师阿姨说:“还有一些预约的人没来呢,就你们先理吧。”我心中窃喜,真幸运。坐上椅子,阿姨的剪刀飞快地舞动,我的头发像雪片般飘落下来。不一会剪完了,我看着镜中的自己,觉得精神了许多,像换了个人似的。

回到家,我看见妈妈正在做棋子豆。妈妈说,二月二这天吃棋子豆,寓意着五谷丰登、平安顺意。妈妈将面粉、鸡蛋、花椒叶等和成面团,切成细条,再把细条切成骰子大小的小面块,再用小火慢慢地炒,直到外表变得焦黄。做好后,我拿起来尝了尝,嗯,妈妈做的棋子豆真是又酥又脆,太好吃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二月二的风俗,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它的魅力。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七)

‘送灯’是我的家乡陕西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从女子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要在春节期间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好。出嫁的女儿要将灯笼挂在家里,以示吉祥。

第一年的送灯活动较为隆重,讲究送4至6对不同的灯笼,其中包括一对小圆灯,是用绸缎制成的灯即绸子灯,有祈子求福的涵意。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后,娘家便把灯转送给女儿的孩子。古时候有传说鬼怪都怕光与火,于是送灯便有了给孩子驱邪之意。另一方面,希望灯笼给孩子照亮前程和带来光明美好的前途。当舅舅的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谚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个习俗。

我记得舅舅每年都在春节送灯给我,从出生一直送到今年12岁。我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玩耍嬉闹,点着蜡烛的灯笼极易着火,我每次慎之又慎,但总是把灯笼烧着,大人则说“红火了”,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

今年我12岁,是最后一年送灯,此次送灯也叫“完灯"。这一次意义非凡,表示十二岁长大成人,也可以说是一种成人礼,是由童年进入少年的过渡礼,舅舅家要送厚礼,我的父母宴请舅家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场面隆重而热闹。至此送灯活动就算告终。

“送灯”这项家乡的春节习俗,让我看到了家乡传承的一种文化及家乡人的质朴。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八)

张霁茁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陕西西安,在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剃头。

之前我不知这个习俗。二月二这天,我和姥姥看到理发店门口排起长龙,有人宁愿排队也不愿离去。我疑惑的问姥姥:“为什么要在这天理发呢,明天再理不行吗?”姥姥耐心的回答道:“当然不行,今天是二月二,都要理龙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我缠问姥姥,可姥姥却故作神秘不肯回答。

到家后,我急不可耐的问姥姥,为什么都要在今天剃头。姥姥绘声绘色地讲道:“武则天当政时期,玉皇大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才旱了一年,地上的人和动物就都快死光了。龙王于心不忍,偷偷下了场雨。但被玉皇大帝发现,被压在山底,还写了这样几个字‘要想龙王出,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报答龙王,遍地寻找开花的金豆。一次,背玉米的老婆婆没扎紧口袋,黄灿灿的玉米粒掉了一地,人们恍然大悟。玉米像金豆,回去炒一炒就开花了,这样救出了龙王。”姥姥还补充道:“早餐要吃年糕,中午要吃春饼,晚上要吃炒豆子,为的是辟邪……”

虽然这个习俗只是一个传说,但却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好今天也是二月二,大家也都理个龙头吧。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九)

过年前的周末,爸爸抽空带我去了坐落于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93号丰子恺的故居。这几天,突然想起丰子恺写的“过年”一文,爸爸就翻出来,跟我介绍起了上海这地儿过年的民俗。

爸爸一边饶有兴致的读着原文,一遍惋惜的说,很多民俗都渐渐淡了,没了。其实,上海过年的民俗和浙江、江苏大多是一致的。比如说,接送灶王爷(也有叫灶神或灶君菩萨)的习俗。他说道:“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天,大年夜回来。据说灶君菩萨是上天派下来监视我们的,每家一个。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然后,爸爸告诉我,以前住的是老房子,在公共使用的灶头间会贴几张“灶神”的图片,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们会盛一大碗各种食物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再拿回家去吃。爸爸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笑着说,“记得灶王爷上天之前,要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我们的做的小小坏事去告发了”。太有意思了,我哈哈大笑起来。

之后,爸爸又给我讲了“腊月二十八打年糕”、“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拉兔子灯”之类的过年习俗,听得我津津有味。原来我们上海过年有这么多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非常喜欢这些有趣的习俗,他给我们带来欢乐、祥和、团圆的气氛。

陕西家乡的风俗作文(十)

宝鸡的春节

——刘凯睿

我的家乡在陕西宝鸡,在那里腊月刚到边,到处都是年的气息,宝鸡的冬天还算比较冷,但有年的气息,那就是番外热闹的了。

按照奶奶的说法,除夕不吃饺子,是要冻掉耳朵的,所以说在腊八那天我就已经开始泡腊八蒜了,当然还是为了吃饺子做准备。在大年30的晚上,我们在晚上的19:30吃完晚饭,然后就买了我们小孩子最爱玩的鞭炮,回到家后便打开电视机看起了春晚。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们去拜访了各位长辈和亲戚们,嘿嘿!当然也收了不少的压岁钱。

大年初二便拜访了远房亲戚,密码未放完的炮放完了,街上到处白色的火药和鞭炮的残余垃圾。

大年初五早上,父亲已经早早地开始上班了,但在这之前,已经放完了一挂鞭炮!天气灰蒙蒙的,到处都是雾霾,使人不得不带上了口罩。

正月十五,早上我们吃完了元宵,街上又热闹了起来。晚上我便和妹妹提着灯笼去猜灯谜!

春节,哦!多么美好的节日,他留下了我们太多的美好事物,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当然还有很多。